从问题的描述中,不见得能对应出受督者真正想要探讨的督导目标,故督导者会致力引导受督者澄清与说明其“正向所欲的”目标,如“想出现的”“想达成的”“需做到的”目标。当目标是以正向所欲的词汇来加以描述时,督导者较能确认受督者想要追求的方向;而“不要变成什么”的描述,并不具有让受督者知道要做什么努力的明确性。
在这个步骤中,主要分为两大方向。第一,当受督者描述一个问题情境并进行问题对焦后,督导者会接着询问受督者希望问题解决或问题不存在之后的状况,以确认督导进行的大方向是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如果,受督者仍是以“不要什么”的用词来描绘自己的目标,督导者则会持续以“那么,你要什么?”来继续确认出受督者真正想要的目标,此时奇迹问句、假设问句、差异问句,是经常会使用的引导技巧。举例来说,受督者希望自己在晤谈中不要那么焦虑,督导者便会接着邀请受督者回答:
那么,你希望可以变成是什么样子?
当事人会看到你有什么不同?
评量问句、关系问句及循环问句也尝试此时用以引导受督者思考不同的面向的技巧,以使督导目标更加明确化、正向化可追求化以激发受督者将抽象的努力方向化为具体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