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澶渊之盟化干戈
第五节 劝过河
赵恒赖在澶州南城不愿过河,寇准力请渡河,寇准道:“陛下已到澶州,如果不过河,前功尽弃!如今人心不稳,敌气尚盛。现王超领精锐屯住中山,稍微扼制了辽军高昂的气势,李继隆、石保吉在澶州严阵以待,四面援军也日益赶赴澶州,陛下何必迟疑不进?”
寇准说得慷慨激昂,头头是道,可惜有许多大臣畏敌如虎,总在赵恒耳边旁敲侧击,说前方危险,赵恒生在帝家,养在深宫院,纸上谈兵眉飞色舞,上阵临敌勉为其难!
赵恒犹豫不决,寇准束手无策。
屋漏偏遇连夜雨,赵恒在澶州南城提心吊胆,京都开封使者赶来奏报,雍王赵元份突然得重病,不能视事。
赵恒沮丧万分,只得安排随驾的参知政事王旦回京,主持京城大局。王旦却没有急着接旨,而是对赵恒道:“请陛下宣宰相寇准进行宫,臣有话要说!”
寇准在外巡城,不知何事,急匆匆赶进来。王旦奏道:“臣去开封,若十日之内没有捷报,臣该如何处置?”
赵恒沉默良久,望了一眼寇准,毅然道:“立皇太子!”
王旦接旨跪谢回京。
(让王旦回开封代替赵元份'权东京留守'这件事,在《宋史.真宗本纪》记载的是后面十二月十四日,这个日期很经不起推敲,因为十二月十四日之前“澶渊之盟”已经基本议定,并不存在要预立太子的风险,而且王旦走的第二天,即十二月十五日赵恒便从澶州发驾,打道回府了,所以笔者将日期推前了。)
寇准见此一幕,内心更加着急。出行宫路上,路遇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不由眼前一亮。
寇准待高琼施礼毕,盯着高琼,徐徐问道:““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
高琼慨然道:“我是军人,惟愿以死殉国。”
于是寇凖拉着高琼商议了一阵,再返回行宫一同去见赵恒。
寇准先劝说赵恒过河,再次陈述过河的重要性,赵恒低头不答,寇准突然高声道:“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凭信,何不再问问高琼?”
没等赵恒开口,高琼便仰头道:“寇准的话不无道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愿意抛弃家中老小随陛下迁都,只身逃往江南的。陛下不到北城,北城百姓如丧考妣啊!”
接着高琼便请赵恒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厉声呵责高琼道:“高琼,你敢对陛下如此无礼吗?”
高琼愤怒地驳斥冯拯道:“你冯拯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虏寇如此嚣张!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赋诗一首,让敌人撤退呢?”
寇准乘机接口道:“不要做无谓的争执了,机不可失,请陛下快起驾!”
高琼命令卫士把赵恒的的车驾推在宫门口,请赵恒上车起驾。赵恒勉强登车,高琼护卫在后,向北渡河。
过浮桥时,赵恒又停顿下来,不想走。
高琼用马鞭抽推车驾的士兵,喝道:“还不快走?到了这个地步,还能回头吗?”
高琼明着骂士兵,实际是指着赵恒的鼻子在骂啊!高琼确实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赶上马!
赵恒在车内肯定很羞惭,口谕让车驾过河。
赵恒过河,在高琼等武将护卫下,登北城门楼。
当赵恒的黄龙旗御盖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高呼万岁,气势百倍,声闻数十里。
辽军在城北不远处,见此盛况,相顾惊骇,士兵骚动,阵势不能成列。
赵恒到北城溜达了一圈后,也受到这种激昂气氛的感染,于是也就安下心来,将军事全部委任给寇准,自己回南城行宫驻跸。
寇准在北城总览军事全局,号令明肃,士卒欢悦。
赵恒在行宫,牵挂寇准,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寇凖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镇定自若。讴歌欢谑,舞曲喧哗,甚至通宵达旦。
赵恒闻听寇凖如此胸有成竹,不禁高兴地道:“寇准如此,朕复何忧?”
佐料:高琼(公元935年―公元1006年),字宝臣。亳州蒙城(安徽蒙城)人
高琼年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被抓后,将在菜市被斩首。正值夏雨滂沱,看守者稍有松懈,高琼便掣断锁钉逃遁。后为王审琦部下。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时,知道高琼勇猛,特意召置自己帐下。
赵光义有次在宫中侍宴,喝得大醉,赵匡胤送到宫门外,高琼、戴兴、王超、李斌、桑赞等随从在宫外等候,赵光义出来后,高琼左手执马缰绳,右手扶马镫,赵光义才能在其他人的搀扶下上马。赵匡胤看到高琼等人,很是欣赏,赏赐了控鹤官衣带及器帛,并勉励他们尽心辅佐赵光义。
以后高琼历任刺史、巡检、团练使、都部署、节度使,公元1000年任殿前都指挥使。此时高琼已经六十六了,澶渊之盟时,高琼年近七十,和寇准力主赵恒亲征。
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因高琼规劝赵恒过河去澶州北城时,几乎是指着赵恒鼻子教训,赵恒一直跟耿于怀。
澶渊盟好,契丹兵撤退后,赵恒特意要寇准召高琼到中书省,告诫高琼道:“爱卿本是武臣,不要勉强学儒生,满口经书啊!”
公元1006年,高琼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赠侍中,追封为卫王。
高琼不识字,但是洞悉军事,而且颇为自负,作战很少和副将商议。
高琼很会教育子女。知名的儿子有高继勋、高继宣、高继忠、高继密、高继和、高继隆、高继元。其中高继勋、高继宣更是宋朝有名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