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也进入了资本领域,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例如机器人产业园可以免费用地,再加上资金补贴,每台甚至可以拿到20%的补贴。
无论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在中国都出现了可喜的势头。目前中国形成了一支比较完整的、从事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队伍,也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但事实上,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在人才缺失,而且使用一个人的代价越来越高,这是企业之痛。”
机器人产业是典型的“三高”——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资金也是技术攻关的重要保障。
虽然近些年来国内机器人产业爆发性发展态势,但是在高校、职校等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仍然滞后,尽管一些机器人厂商提供相关培训,却存在品牌针对性过强,推广力度不足、配套设施不足以及培训网点有限等短板,难以达成系统的教学流程,尚不能与全国各地求学者的需要很好地契合,导致众多有志投身机器人行业者求学无门。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中国智能化进程,也关系到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我们面对人才短缺问题上,企业和院校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投入资金加大教育和实践力度。而国产工业机器人,更需要解决好人才培养问题,做到真正的中国“智造”。
目前机器人教育已形成了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体感技术、多媒体技术、情感计算、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知识体系,在工程科技人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独特功效;
未来人工智能以及各种科技创新,必须培养孩子科技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方向,机器人教育是最好的切入点。
机器人培训教育离不开机器人的企业的发展模式、市场营销战略,尤其是在培训、教案设计、内容服务、IP形象以及产品研发等知识产权上进行保护;在产业链方面,教育机器人产业链涉及硬件制造、系统平台开发、应用服务提供、内容供应、系统集成、品牌及渠道等约七类厂商,产业链已具雏形,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教育机器人产业发展大致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两种取向,前者主要由系统平台开发商带动,后者则由品牌商和系统集成商驱动,它们或许将形成两类产业链。
目前机器人产业领域中存在着几多几少现象。新闻宣传的概念样机多,真正投入市场的实用产品少;以机器人为题材的资本运作多,但是以机器人作为核心业务的业绩少;最近涌入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多,但是真的拥有核心技术的却很少。
现在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已经在规划国内六大区域选拔赛(长沙赛区、南京赛区、北京赛区、太原赛区、广东深圳赛区、西安赛区),以及国外赛区,如:美国波士顿选拔赛、印度孟买选拔赛、全国总决赛等事宜。
目前,机器人相关人才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引进工业机器人本体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实体教学培养相关人才;
二是企业与专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订单式培养,在培训机构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后,送往机器人研发基地或机器人本体公司进行实习后定向向企业输送人才;
第三种是来自各大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但进入企业后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初步达到上岗要求,而且要经过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能真正适应该类岗位的需求。
单纯从国内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的业态大概分成三类:
一是以乐高等国外产品的推广为代表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其教学形式只能严格跟随第三方产品来走,这类公司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未来变化有限,也不容易与更高级的教学形式无缝衔接;
二是基本不直接参与机器人教育,而只卖一些整机型套件或是零部件的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就是互相抄袭,或是利用一些开源项目,属于作坊式经营,缺乏经营战略;
三是有完善产品体系,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配套的教学课程,但其中一些是参考乐高模式(较少注重原理)的,还有一些针对高中级别(需要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但对于中间一级做机器人原理性启蒙的属于半真空地带。
目前机器人教育进入国内中小学校的方式大体区分以为下四种:
一是通过学校、少年宫、少科站等单位吸入机器人爱好的部分学生,组成机器人学习小组,以学员制进行活动,并可代表地区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这种形式是机器人进入中小学生视野最初、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把机器人技术学习放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普及,在大中型的城市中非常的普遍,开设情况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较成熟;
三是把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一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四是机器人教育作为研究性课程的形式进入中学,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机器人教育的长期性、个性化决定了如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推广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玩具型机器人的部件不需要像工业机器人那么精密,价格也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大多数服务机器人企业都做了这方面的投资。其实市面很多机器人企业都是是在机器人这个产业链上做零部件和集成应用的,所以软硬结合模式=机器人课程+硬件产品;
现在目前切入机器人教育市场的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做教具为主,这一块进入壁垒较高,市场集中度也很高,目前市面上70%的机器人培训教具都来自于乐高产品,可谓一家独大,其他的还包括有韩国系的产品(如ROBOROBO),我们国内的公司有中鸣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等,主要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在渠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走公立学校渠道。
而另一类企业主要以做教学服务为主,这类企业需要开设线下教学网点。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模式轻,打法快),所以这一块目前的市场集中度很低;目前在这一块规模最大的公司乐博乐博,也只有76 家直营店,129 家加盟店。更多的企业都是以单店的形式运营;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但也只是区域性的连锁机构,能够做到全国性的机构较少。
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机器人培训行业更是如此,即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运营管控能力较弱等;由于机器人培训费用较高,所以我认为一二线城市的孩子是接受机器人培训的主要对象;
目前一个医疗机器人产业化需要企业熬过十年左右,然后才出现拐点。因为医疗机器人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周期较长,从技术到产品的临床应用普遍需要超过十年的时间;虽然国内的医疗机器人企业数量变多了,但是技术含量相对还比较低,产品多集中于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虽然医疗机器人行业雷声很大,但是相对于它未来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巨大的市场,现在的医疗机器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却还处在比较早期阶段。
目前国内的服务机器人企业现状是,“有想法没有技术,有技术做不了产品,有产品不知道怎么卖,知道怎么卖没有钱。目前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生长、成长不是像过去类似智能手环那样的单纯的硬件,成长模式是生态平台化的成长,分别从技术级、产业级和生态级升级,这些硬件方案会更好底促成机器人快速进行硬件裂变,软件同样有各式各样对应人工智能的、关联的模组和技术。
但目前服务机器人却面临着尚未完全打开市场的现状,仍在探寻着行业风口。接下来五年里面,服务机器人在交互方面来说,将由原来移动端的触摸点型变成语言交互方式。未来五年对机器人最大的需求是很多人都想了解机器人和学习机器人,科教和展览将是不错的领域;
机器人的硬件和基本技术只是短期的重点,在5~10年之后,基于机器人普及之后,会形成和人类社会关联的机器人社会,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化和人性化将是真正的竞争重点。服务机器人实际上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和实现,包括语音交互、导航定位、运动控制、后台调度管理、多传感技术、通信等多领域技术。
现状在国内近千家机器人企业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没有自己的团队。已有的产品中,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可能接近百分之七八十。到处都是机器人的应用市场,却拿不到订单,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的思路是:
先从小处着手,选择一个具体的传统企业为对象予以全面或部分改造,对企业全面会诊,提出一套解决方案。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核心其实并不是机器人,而是互联网工具,也就是信息化手段。机器人只是生产线上的几台看得见的自动化机器而已。还有更为核心的是看不见的信息化产品,才是高附加值的。
国内在传统机器人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其生产工业机器人的规模非常小,每年才一两千台,企业生存靠的是什么?不是这些机器人,这不赚钱,赚钱的是自动化工厂改造和自动化产品。所以搞自动化移动机器人的企业不妨把自己的定位调整为一个自动化企业,或者工业互联网企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自己也可以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发展壮大。
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大概超过百分之七八十的产品是自动化产品,而机器人产品大概也就不到30%;好比国外最先进的无人化工厂你会发现整个企业改造的投资比例中,机器人的比例不会超过三成。如果在未来10年,传统产业能够深入推进“互联网+”战略,能够有一半的传统企业改造为部分或全部的自动化生产,那整体工业竞争力至少可以提高一半以上,到时候绝大多数传统机器人企业也将跃升为一个个自动化领域的综合方案提供商。
因为我们现在面临艰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这也是发展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智能化产业的最大优势,是刚需市场,我们必须发挥好这个优势。离开这个优势,我们要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动力将严重不足。
我在研究世界各国在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过程中,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一下是各国机器人模式盘点:
日本模式:各公司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工作,即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机器人生产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由其子公司或其他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
欧洲模式:一揽子工程,即机器人的生产和用户所需要的系统设计制造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
美国模式:美国模式及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美国国内基本不生产普通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的机器人通常通过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
中国模式:目前处在智能化时期,而中国机器人产业还处在孕育发展期。中国现阶段机器人产业模式更接近美国,原因是机器人本体不能大规模国产化,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类似于日本的产业链分工模式,前提是真正突破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的技术。
总结: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以信息化自动化为主,机器人为辅;机器人教育课程为主,机器人零部件售卖给学员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