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桐为琴
今天我们学了《良桐为琴》这个 故事讲述一个叫工之桥的人得到了一块优良的桐木,并把它削成了琴,又安上了琴弦。这把琴弹出了像金子一样清脆的声音,像玉器一样的回音。工之桥便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琴。于是工之桥便把这把琴送给了太常。太常请高级乐器师来鉴别。乐师说这把琴并不古老并不珍贵,于是便把它还给工之侨。工之侨便把琴拿回了家。
跟漆工商量,在琴上画了一些断断续续的纹路,又跟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一些古代器皿的题名。然后用匣子装着把它埋到土里。过了一年之后,工之侨再次把匣子从土里挖了出来,琴从里面拿了出来,拿到集市上卖。于是,一个有钱人便用100金买下了它,再献给朝廷主管礼乐官们传看这把琴,都说这是一把世界上难得的珍宝。工之侨听说了之后便说,这个世界可真是悲哀呀,难道只是一张琴吗?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打算,我要和这个世界一起灭亡了。于是工之桥便转身离开,到了不知名的山中,过上隐居的生活。
为什么工之桥会到山里隐居?那我们不妨看一看乐工们的所作所为。乐公和朝廷官员只注重于一把琴的历史悠久不悠久外表美观不美观。但是如果仔细看到就会发现这把琴实际上没有多大变化,声音是一样的。这就体现出了朝廷官员只看重外表不看重内在。这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昏庸和黑暗。工之侨正是要避免这些昏庸黑暗,所以才远离世间,到了不知名的山去隐居了。
经过工之桥这件事我便想到了我们生活的当下。有些人运用了诗词武装自己表现的自己非常博古通今,才高八斗。但实际只停留在诗词表面,并没有理解应用深。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好面子而显摆自己罢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并没有多么炫耀自己只是在默默无闻的付出。于是便形成了有些人经常夸大其词的吹嘘自己,但到了考试之时没有多少东西是他懂得的。但有些默默无闻的同学虽然不与他们争辩,考试确能考高分。
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那层皮毛之间,我们要往深层考虑。这就是文言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