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对红楼梦的理解来看,所以我更爱黛玉,念念不忘颦卿。一见钟情。现代人大概很谜炫,它是靠直觉,超越思考与衡量,依赖一种强大的感性所选择。也许我们觉得,这才是最纯粹,这才是最没有杂质的爱。一见钟情建立在恐惧、空泛、模糊和不确定的自我强烈的感性上,那这样的一见钟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就很有趣,当然是因人而异。到底是美丽的结果!再美却还是错。现在有多少人的自由恋爱,虽然它尊重每一个人的主体性,一套婚姻制度也被设计了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选择最适合他的人来共度一生。在众多的婚姻里边,你会发现,因为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所以很多恋爱和婚姻的失败源于发现彼此不合适。在美国,可因“我们彼此不合适”这样的理由而离婚。可见很多的美丽的开始建立在了错误上,所谓因误会而结合。所以,一见钟情风险很大,娇杏其实为“侥幸”,所以大家都小心点啊。一见钟情风险甚高,乃至最终付诸生命。所以我们应当追求那种可能平淡,如细水长流的爱情,这才让婚姻走的更远,去向光明的天堂。
日久生情追求的是爱情的长度,深度,厚度,超越了一见钟情。这是他们很重要的区分。爱与纯本能的冲动不能混为一谈,即使纯本能的冲动是爱的升华。爱是心灵的一种整体状态,不该涉及其他诸如欲望的东西。当我们将纯本能的冲动以所谓真爱为媒介来满足释欲时,对方已被你用来达到释欲的目的而客体化、物化。他/她将不再是主体。此时,你已经贬低了对方。可是爱与纯本能冲动就不一样了,爱是以肯定价值以及创造价值的态度把自己转向对方。所以,将爱与欲混淆的人,将爱理解为欲的延伸,爱的一种方式的人,他可能失去或者无法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体贴、了解和照顾对方的心意,它绝对和本能是不同的,但并不是说在爱中不允许欲望的存在,是说当达到爱的互动和标准后,达到彼此认可,可以互相创造,携手并进,甚至可以成为终生伴侣的前提下,然后共同得到一种欲望的满足,这是可以接受的。混淆爱与欲,会有很多悲剧发生,尤其女性,都知道直到现在,男跟女受到的性待遇悬殊,红楼梦的世界更是如此。其中的“爬灰”事件,这是一场乱伦禁忌之极致,双方参与“冒险”,却是不一样的下场,贾珍“毫发无伤”,一点社会舆论的压力都没有。所以在不了解爱的情况下,欲很可能趁虚而入变成了一种障眼法,其实最终只想得到本能的满足,这是对爱的很大亵渎。所以爱是一种整体的心灵状态,用肯定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态度将自己转向对方。你爱对方,是要把对方放在第一位考虑,他/她是否会因此而受伤害,会不会因此而受到打击。日久生情,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情感亦是如此。浪漫固然好,但脚踏实地扎根的事物才会茁壮和伟大,爱情绝不是幻象。两玉从小青梅竹马,同行同止,他们的感情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中。
爱,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学习,宝玉了解到男女间原来可以有与友情不太相同的感情。但当他俩的友情转化为爱情性质时,他不好说来。宝黛的爱情很深刻,不过始终不但没有急于本能的冲动满足,同时甚至连口头上都未曾表达过。爱情不一定要钻石,不必鲜花,它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面向!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剧本。他曾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如果你生者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这都不是情之至也。”此处的至情!为情的包装,欲的偷渡!珍惜你身边看似平凡,但是不可或缺的,心灵可依靠的人吧!对于《牡丹亭》和《红楼梦》爱情观的对话,其实是对《牡丹亭》爱情观的批判!也许不同的人对此看法不同吧,也许你更倾向汤显祖的观点,甚至无法接受《红楼梦》中的“至情”。但是对于学习和成长,就是像毛毛虫的结茧跟褪皮一样,那真的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你要反对自己,超越你自己,那真的拆肌裂骨般的一种痛苦,可是没有这种痛苦,人是没有真正进步和成长。所以我想,我们要在打击既有的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事实上就是让自己更开放迎向一个更高和更广大的多元的世界……
对于爱,人们大可以不拘彼此相守,与父母兄弟相守,应当从中解放出来。在爱中,怎样超越两份,或者多份的自私呢?学会望向外在的方向,你将会看到这个世界更优美,更真的一面。所以在爱中,对朋友,对亲人,对爱人的爱要学会同时望向外界没有边界的方向,望向外在,不拘于你我的相互凝视,这样两人才会同时成长,才会拥有整个世界,宇宙。你也将会成为好爸爸,好妈妈,好丈夫,好妻子,也会成为君子。即使对你的敌人,你都可以有非常优雅的风范,这是人应追求的。“爱是人格的体现,爱其实存在于人生中各种人与人的关系里,爱是要通过学习,因此会让我们的成长形成内在力量”。所以,我们要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这是所有君子的爱才会有的,故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宝玉在那么深的爱情中超越了出来,它不是在逃避,更不是受打击后鸵鸟式的出路,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解脱,他发现原来世界不仅止于此,这是一种宗教的升华,同时也是整个人格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