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一个节目,讲婆婆妈妈的故事。室友在旁边骂我,哎呀你们最近是不是上班上傻了,净看这些东西。
然后我反驳到——
我只是觉得,这些二十好几的姑娘到现在还天天想着为了一个人要死要活的,真的好无聊。到底是她们有病,还是我有病?
然后室友语重心长的跟我讲了几句类似于每个人都会遇到,每个人都会有病一次的烂大街的大道理。
可是大道理谁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圣人。
所以就更希望能活的简单点。
那些年经常看人们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定位。 我也是那样,掉进一个怪圈里。
其实有些问题就是因为想不明白才是问题。
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以前总以为啊,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我还是你眼里那个温文尔雅的我。
或者,若如初见——
我还是你臆想中那个最完美的样子。
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那些完美主义后的臆想和先入为主的揣测。
可能大多数时候,对待陌生人都是出于礼貌的绅士,或者温柔。
行文到这里,这篇文章已经实在有点写不下去了。因为在我看来,没什么好说的。这个问题也正好恰恰是我的人生观里那个不必思考清楚的大道理。
而很多大道理,即便想清楚咯,对于人生也是毫无裨益的。重点还是要看一个人的行动力。
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朋友说,毕业了要好好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钓鱼,篮球,户外,运动。
她还说,她的这些习惯,完全都是因为那个人。那个让曾经以为不会为了感情失去理性的她生病的人。
所以你看,你遇见谁,错过谁,邂逅了什么,又经历了什么情绪。到头来剩下的也不过只是一个自己。
多希望人的耐性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但毕竟人又都是自私没有安全感的。
譬如她遇到了一个热爱户外运动的人,就喜欢上了钓鱼和篮球。
而我,偏爱琴棋书画……所谓以为的高雅。
其实站在经济学社会学的缝隙里来看。也没有什么用。
但偏偏这就是我们各自。心里留着的并保存下来的最初的美好。
所以有句话说的太好,
当一条路走到尽头又无法挽留。当一个人来了又走无法回头。
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那些他所拥有的,让我们着迷的品质,继续勇敢的生活下去。
说到底,你喜欢的,是那个最契合自我的人。所以鸡汤里总是安慰你,相似的人只适合玩笑,互补的人才能终老。
我不明白这些问题有什么可思考的必要。
喜欢就喜欢了,和任何标准并没有太大联系。 如果真的要问出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
那么多人分分合合,为什么要“若如初见”呢?
大学毕业的人,大多都是有故事的人。
谁没有个故事呢?谁又没有经历过一次专注单纯的邂逅。
长言谓 红颜易老,所以女孩子要修身养性。
又说真心易抛,所以男孩子要有责任心。
爱情,真的不是个看脸的东西。
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
人生若只如初见,说到底,没那么珍贵。
又何必用一个瞬间的懵懂去捆绑后来未知的半生。
你要相信你等得到那个人。
那么,她 | 他就一定会来。
暮年白发,柏树屋下。摇椅轻躺还有璧人在旁。
可能稍微一眯眼,你还记得年轻的时候那个人的样子。
我想,这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吧。
漫漫人生,总归是一个聚散离合相辅相生的过程。接受就是一种常态。
若是有一天我们还能相遇,
请不要难过我老去的眼睛,它见过你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