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说实话,我其实有些云里雾里,尤其是到最后时,我总还在期待着结尾似乎能出现点不一样的特别的出人预料的东西,就好像私心的希望这辆温吞吞却自始至终行走在它既定轨道的火车能偶尔地偏离一下它的轨道,可是直到看完电影,也始终没有发生任何事。
直到在我回味时,我才想着难道这样的结局不好吗?难道非要每部电影都要以震撼到观众,或让观众诧异一下才能算成功吗?难道真实的客观的呈现出某种既定的事实就没有意义吗?
不,当然有!这部电影正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真实的内在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事物的感受和认知,这正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有趣味的地方,就因为它够真实,够独特,我们又怎么能因此而说它不好呢?
恰恰相反,我后来觉得这才是它真正好的地方,能让人回味,能让人启迪,能让人因此不断思考和追问。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我想这就是一个好作品所该有的东西吧!
其实说老实话我对电影艺术的鉴赏水平还很不高,特别是对于文艺片,更是有待提高。
我之前并没有看过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看过不少影评,才知道这就是导演的特色,那么对此也就情有可原了。
现在来说说我看完电影以后的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当我看完整部电影后,当我看到电影在我意料之外戛然而止时——就是我粗鄙地以为结尾得有些突兀,不够深刻时,我就开始陷入了某种思考,或者可以说纠结之中。
我一直纠结于其中一个也许并不十分有味或者说有意义的问题中。但对我而言,却是影响我整个的观影感受的。
那就是关于它的题目。
看到题目,或者大部分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意外——甚至我觉得是绝大多数人。
你好,之华。
我们都可能会以为整部电影应该是以女主角之华这条主线串起来的故事情节。殊不知,电视名文标记的女主角却成了电影真正描述的故事里的一个配角,一个看似并不浓墨重彩的角色。
而电影故事中真正的女主角却甚至连个长大后真实的影像都没有,就连死去了的灵牌上都只能用她小时候的照片。
而这个电影里看不到的真正的故事女主角却影响了整部电影里的几乎全部重要的人和事。
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对姐妹花和同一个男孩子的爱情故事。
妹妹暗恋男孩子,男孩子却暗恋姐姐,后来妹妹被迫退出,男孩子在高中生涯暗恋未果,却终在大学和姐姐重逢,从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啊!如果只是到了这里就结束了该多好,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现实不像是童话故事,到王子和公主相遇后就能一辈子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就仿佛时间消失了一般。
时间当然不可能会消失,故事也就还将继续。只是后面的发展总归给人一种特别狗血和被人突然泼了一头冷水的感觉。或许现实有时候甚至比电影还要狗血呢!不过看在电影里那个看似一无是处还撬人墙角的渣男居然是胡歌扮演的,那么我也就只好大度地原谅它了。
总之最后看似金童玉女般的两人终归还是无奈的遗憾错过了。
尽管生活无奈,现实残酷,但是生活依旧要继续,过去的再悲惨再痛苦终将要逝去,要放下,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有希望,才能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无尽的美丽色彩。
唉!这样无奈惆怅的故事竟还能让人拍出那样温暖充满希望的感受来,我觉得真的厉害。
回到我的问题,现在,我觉得电影“你好,之华”这个题目用的特别好。
之华是整个电影的串联式人物,各种人和事都是通过她,她的话,她的行动所牵涉出来的,不是主角却胜似主角,以她的名字命名为题目,并不过分。
其次,这个题目其实给人一种倾诉似的感受,就是写信倾诉时问候人的感受,恰好与之对应的电影情节内容,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之华主动写信给伊川而开始的……
我之前在想,如果把题目换成“你好,之南”,是不是就可以更加贴近主题,情节更加清晰明朗,感受更加深刻强烈一点呢!
然后我就开始试着把这个题目带入了进去,带着另一种更为鲜明直接的感受在脑子里又回放似的重新把所有的情节内容过了一遍。
看到最后,我明显得感觉到自己内心产生了某种压抑失落的感受,尽管整部影片表达的就有这种感受,但是现在我发觉原来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了“你好,之华”,看到影片结尾时带给人的是深深地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而如果是“你好,之南”,却很有可能陷入对悲痛往事的回忆,回忆到最后,甚至只能给人一种对造化弄人的无尽的惆怅和悔恨罢了。
我想,这决不会是导演所真正希望的。
这是两种极鲜明的对比。不过换了个题目,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动,竟能带给人如此完全迥然的感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个人太过情绪化了的缘由。
总之,最后我想表明一下,这一切不过只是我个人的主观的对导演内心和影片所呈现的内容的片面解读和感受罢了!
由此我也很高兴,每个人拥有各自的对人事的独特的感受是一件多么幸福和美好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