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微观的文本研读开始,必须首先沉浸到文本当中去,凝视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而不要先想着教什么,怎么教。
开篇的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给我们呈现的是文人雅士们其乐融融的交谈场景。
作者用一个“美”字,总括了全文,点明了所写之景的“美好”特征,袒露了“我”此时此刻“美好”的内心感受。
第一个层次的写景。第一,以静景为主。第二,均为视觉形象,有形有色。第三,从空间角度进行描述。接下来作者承接“四时俱备”开始,写景开始着眼于“时间”“动态”和“听觉”。“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一句,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相照应,是“开篇一赞”之后的“结尾一叹”。
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而不说自其他某人以来?康乐又是什么样的人?作者、谢中书和康乐,这三个人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备课必须进入第二个阶段——
跳出来,站在不同的高度俯瞰文本,聚焦文本。
稍微高于文本。
课前的“预习”提示说:“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这个提示告诉我们两个重要信息,也是教学的两个重要定位:第一,要运用“默读”“朗读”“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美”,成了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一关键词。第二,比较阅读。编者为什么将这两篇短文放在一起,合成《短文两篇》?目的就是要我们展开比较阅读,寻找两篇短文的“共性”和“差异”。
再看课后练习。第一,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两篇文章的“美感”。第二,理解《答谢中书书》所写景物特征和书信立意。第三,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第四,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目的在于“理解文意”“获得美感”。
再高一步,看“这一单元”。
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川美景”,教学要求是“感受山川风物之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目标包括:“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这个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教读课文”,承担着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重要训练目标,这是我们教学目标定位的重要考量。
更上一层楼,看“这一册”。
八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上,也有别于七年级教材,在“组元”安排上也有一些特别的考虑,开始走“语文要素”组元为主、“人文主题”组元为辅的路线。
在安排上也出现变化,“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和生命的本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人生。这一些,也是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需要慎重对待的。
站得更高,看看“周边”。
第一,与传统版本的相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老“人教版”也同样用“短文两篇”的形式编入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相同的课文,不同的版本,它们在文本上有没有差异?注释上做了怎样的调整?练习设置有什么不同?教学定位有何差异?这一版本的教材编写,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整?这些差异、调整,对于我们的教学定位和设计,有哪些有益的帮助?这都是我们在比较阅读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阅读与本课有关联的其他课文或片段。
我们就要翻一翻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相关课文,从中寻找一些可以参照的点,或许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
第三,围绕素读中的质疑问难,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无论是“钻进去凝视”,还是“跳出来俯瞰”,认知总是有局限的,我们还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周边”材料,来丰富、补充、修正我们的认知,进而准确把握文本,准确确定教学内容。
我们还需要去考量学情,想一想我们的教学对象,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能要什么,他们应该要什么。
他们应该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除了他们自己想要的,还有《课程标准》规定他们必须要学习和接受的,还有教材编写所要达成和实现的目标。在这一节课里,他们要积累文言词语,要朗读背诵课文,要感受山水之美,要体悟作者描写山水的表达之美,要在朗读和静思中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
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积累”,获得“美的体验”。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第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写的景之美,能描述作者所写的美景。第三,能感受到作者描述美景的语言和方法是美的,能说出一点美的感受。第四,能理解书信的立意,即作者在这封书信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能感受到这份情感之美。第五,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在“导入新课”之后将教学流程设计成四个环节:美译、美说、美读、美写。
怎么导入新课?我想到的是与课文相关的三个人物,陶弘景、谢中书和康乐。了解这三个人物,是读懂这篇文章的重要前提。
“美译”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二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写的景物之美,语言表达之美。采用的做法是:第一,让学生先朗读再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上课本,解释“歇”“颓”等十个词语。第二,给学生点拨“信达雅”的翻译要求,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翻译,感受什么是“美译”。第三,组织学生自选句子翻译课文,在“美译”中感受“语言美”“景物美”。
“美说”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景物之美”和“表达之美”美在何处。
教给学生“美说”的方法。例如:“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的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
“美读”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声音去表达美的理解和认知,并在美读中进一步收获美的体验。
引导学生认知“什么样的读才是美读”,一要声情并茂,二要忘我。同时提出“美读”的三项要求:1.读出层次;2.读好两个“之”;3.读好最后一句话。
“美写”环节,就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将课文美美地“默写一遍”。
优秀的课堂,需是线索清晰,结构紧凑,环节精简的。
要备好一节课,我们必须微读文本,细读文本,既要“钻进去凝视”,也要“跳出来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