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医疗机构、社区团结一致,终于遏制住了肺炎的蔓延。现在各省份正在陆续恢复工作,促进疫情过后经济的复苏,被宅了几个月的人们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呼吸一口久违的新鲜空气。可是,有一群人在新冠肺炎笼罩下活得并不轻松。
李女士,66岁,2020年3月,卵巢癌
我去年10月确诊卵巢癌晚期,没有手术机会,做了一个疗程的化疗,当时没什么不舒服,化疗过程也比较顺利。今年1月准备进行第二疗程化疗,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肿瘤医院不接收病人,化疗也打不成。现在胸闷、腹胀,做了CT检查,发现大量胸水和腹水,医生说肿瘤加重了,最多活不过一个月。
袁先生,38岁,2020年2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我是MDS患者,骨髓造不出血,靠输血维持已经两三年了,每次血色素5g多就来输血。现在新冠疫情爆发了,血也没了,只能低于5g才给输,确实太难受了。
张女士,23岁,2020年3月,不明原因发热
我发热快2个月了,没有其他不舒服,就单纯发热,因为疫情一直扛着没看病。今天好不容易挂到一个门诊专家号,结果到了医院又让我去发热门诊筛查新冠,我没有任何症状,肯定不是,这样一去筛查就过时间了,专家门诊看不上,白白浪费了一个号。现在挂个门诊号实在太难了。
在全民居家隔离的时候,他们奔波于各个医院之间,为延续生命而努力。
疫情的另一面
疫情爆发后,面对未知的病毒和对未来趋势的不明朗,全社会产生了人人自危的氛围,各大医院更是首当其冲。为了尽量筛查、救治新冠患者,避免疫情在医院内部交叉感染,大多医院排出精干力量投入抗疫第一线,门诊停诊或减少,病房收紧,医院工作重点转移到抗疫上来。而对于在这一时期生病或长期就诊的老病人,他们的就诊之路可谓艰辛。门诊停诊,相当一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诊断和治疗,需要定期复查的患者得不到计划内的进一步诊治;病房收紧,三甲医院本来有限的住院床位更加紧俏,甚至一部分科室关闭了病房,使得这部分病人丧失了理论上的住院可能。疾病进展不会因为疫情肆虐而停滞,不可避免地轻症拖成重症,平诊拖成急诊,有望拖成无望。
疫情的次生灾害
血荒
血荒是储备血液不足。血荒不是第一次出现,事实上,每年春节、暑假都会有季节性血荒,主要是因为献血主力军(学生、年轻人、军人)减少而导致献血减少。疫情爆发后,由于封城、居家隔离措施,大家都避免外出,更不要说无偿献血,因此这次的血荒更加严重,甚至要面临“空库”的危险。血荒直接导致需长期输血的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出血患者或需要紧急手术救命的患者,血荒往往是“命荒”。这些患者往往因为没有血而辗转多家医院,甚至不惜长途转运至中心城市的医院就诊,在辗转期间又加重了病情,进入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是,中心城市血站的库存量每天都处于危急状态。
急诊室爆炸
疫情以来,虽然非紧急患者急诊就诊率明显下降,但中心城市三甲医院急诊床位使用率几乎都在100%以上。一方面,就诊的病人中危重症比例增加,且外地因各种原因转来的危重症病人下降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医院各科室病房收紧,急诊患者丧失了分流能力。这种现状对于抢救室和留观室最为明显,尤其是抢救室的工作量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每天超负荷运转。事实上,大多数医院急诊医护人员从春节开始就全员取消了一切休假加入抗疫行列,仍然难以应付危重病人的增长。
求医者心态崩塌
疫情爆发以来,求医者的求医之路更加艰难。生病本来是一件令人郁闷的事件,当治病也变得艰难时,心态崩塌在所难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投诉明显增加,有的医院在疫情爆发这几个月接到的投诉量竟然达到以往全年的水平,一方面是因为医院可提供的有效床位数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心态原因。一个产后10天的急性乳腺炎患者,几乎痛哭者诉说自己的病史,因为自己发热,已经辗转几家医院因无条件筛查新冠肺炎被拒绝接收,而自己10天的孩子还在家里嗷嗷待哺。一个腹痛、发热的患者因为被要求去发热门诊筛查而与医务人员大吵大闹,最终被民警控制。在媒体报道的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背后,是无数求医者歇斯底里地呐喊。
可预见的报复性就医
随着复工、复学的开展,类似于媒体预测的报复性消费,积压了几个月的患者可能会报复性就医,可以预见门急诊可能会井喷式爆发,看病难问题可能因此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说的急诊室爆炸、求医者心态,包括医患关系不和谐都会持续。各大医院急诊在超负荷运转3个月后可能还会持续。医务工作者也面临空前压力,前有疫情,后有报复性就医,在夹缝中的医务人员没有选择,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
疫情是对社会制度是否健全的大考验。我们已经取得了国内疫情控制的阶段性胜利。但是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忽视了疫情背后的社会问题。疫情笼罩下的求医者,疫情中的另一群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