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林老师的授课,感动和触动满溢,但我知道,很快它们都会褪去而不露痕迹,我十分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剩下多少。果不其然,一回家见到孩子,所有的理念都被抛之脑后,不花一秒便回到之前固有的、习惯的相处模式,鸡飞狗跳、相爱相杀。
过了几天,老师又进行线上答疑,我提了四个问题,三个问题老师一字不差的念了,还有一个问题意思差不多。有一种我是主角,老师给我开小灶的感觉。我在提问的时候不觉得,老师一念出来我才意识到问题怎么会这么严重,我的处理方法为什么是那样的简单粗暴?我当时有没有觉察到,事后觉察到了又是怎样反省的,下次我还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感觉并不好,好像就我问题多,别人都做得比我好,都活的比我明白,过的比我幸福。
在他不敢自己独自睡觉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男孩还要妈妈陪着睡,岂不是太可笑太丢人了吗?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孩子是多么不理解和不接纳。我不能接纳他无处安放的上窜下跳,不能接纳他不老老实实的循规蹈矩,不能接纳他不合年龄的胆怯懦弱,等等等等。
我经常说孩子傻,说什么他都不听,听见也不照做,但仔细一想,他是另一种聪明,能完美避开你所有的喜好,你不喜欢什么他偏做什么。这是对我不接纳的抵抗,反正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想委屈自己来讨好她,扮演好孩子是他不擅长甚至是不齿的,既然不能通过顺从来获得妈妈的关注,反之要通过对抗来让自己与众(他弟弟)不同。
之前我们母子有一次谈话,那是我印象中为数不多的称之为谈心的对话,他跟我说他记得小时候哪次惹我生气我揍他了,哪次我又不理他了,他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问他难道咱俩之间没有美好的回忆吗,他说应该有吧,但不记得了。当我在和孩子产生对抗时,很容易越演越烈,越陷越深,我可能发现自己错了或者不妥,但自尊和虚荣不允许我认错,我要坚持,我要赢。看似气势上赢了,却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良机。
多和同龄的家长交流,你会发现,每个妈妈都是焦虑的,孩子在亲妈眼里都是不行的那个,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有句俗语:孩子自己的亲,老公别人的好。现在的情形是,不论孩子还是老公,统统都是别人家的好。很多同学的家长在评价我儿子的时候,和我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老公说那是别人在挑好的说给你听,我觉得不尽然,因为我看别人的孩子的时候,也觉得蛮好。所以看到的都是片面,甚至你都不如别人看的明白,评价的准确。
我试着以接纳和不接纳的心态分析了大儿子,发现很有趣的结论:
接纳前:
优点:好像没有
缺点:好动、不知变通、不会说漂亮话、不踏实、敏感、大大咧咧
接纳后:
优点:体能好、机灵,不计较、实在
缺点:好像也没什么大毛病
当我用审视别人孩子的眼光来重新观察的时候,结果真的不一样了,好动变成了机灵,不知变通变成了实在,大大咧咧变成了不计较,全身的毛病也变得无伤大雅。以前我被主观和偏好蒙蔽了双眼,不能对孩子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
有一天,我带着小儿子在学校门口接大儿子,地上有块区域写着“家长等候区”,小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这里写着“家长等猴区”,猴在哪里?此时他哥与同学嬉笑打闹着出来了,我说,你看,猴来了~你接纳他好动调皮的天性,接纳他的不乖巧不顺从,把他当成猴好了,一只猴能老老实实趴着不动吗?因为好动而被责怪,简直是泯灭天性。
很多时候外界确实给你压力,之前我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被家长、老师批判甚至是谩骂过,其实他只是调皮,也并不是蓄意的,只是他特别不顺从不小心,非要当横生出来的枝桠。我受到了责怪,便要把这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只是负面情绪的传递,人为制造了二次伤害。当我对他喊叫咆哮的时候,切断了母子之间的情感链接,不理会、顶嘴都是他表达不满的各种程度的抵抗。不要消耗孩子的宽容,想想当你对他和颜悦色的时候,他是不是很容易就原谅你了?他依偎在你身边的时候,谁还不是个快乐单纯的宝宝呢?
有时我会翻看小时候的照片,回忆他小时候是多么的可爱,现在怎么就变得这么面目可憎?这是一种成长,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不是任你摆布听你命令的小娃娃,不受你的掌控,你会头疼会无措,但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经的阵痛,非常正常。感谢在他身上有这么多问题显现出来,能引起我的重视,让我反思我哪里出了差错,我和老公的亲密关系存在什么问题。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随着孩子的问题日渐增多,在你掌控不了他的时候,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无力。将来有没有一种可能,当父母之前都要接受业务和心理的测试及培训,合格之后才允许你要孩子。但其实合格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意义并不大,因为纸上谈兵永远不等于实战,总有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会出现,况且你心里明白的道理,真实的发生在你面前的时候,理智在左,情绪在右。
书中的文字总是那么高深,道理总是那么美妙,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到你用时,如去掉滤镜的网红,美貌打折,技能缩水。老师的授课亦是如此,妙语箴言,到你的心里呢,到你的行动上呢,还能剩下多少,还能践行多少?
我花了几小时去聆听老师的分享,但我需要花很多天去思考和感悟,于此同时在慢慢的执行和体验,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自己的临在,自己的思考,虽然仍有对抗仍有情绪,但次数和强度确实在减少。感谢老师,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从自以为是中走出来,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