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最近半年因为我们的错误引导养成了一生气就打人或咬人的习惯,有时不给他机会,他就发了疯似地追着人打或咬,如果最终未能如愿的话,他就会嚎啕大哭。经常因为没轻没重而把大人打或咬得嗷嗷叫,可见他在做这事的时候得多用力啊!对于这样的小孩,这种行为就只是不满情绪的宣泄,显然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于是,作为家长必须批评教育他。说教过,也动手打过他,但一点儿都不奏效,依然我行我素,顶多知道我们会生气,但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他就会立刻跑开,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某某生气了!”所以,单纯的说教或打骂并没有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强化他的这种行为。于是,带着这样的困惑,我继续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希望能得到一些指点。
书中在谈到如何批评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首先肯定一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后提出以下的建议,摘录如下: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他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大人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他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因此,对待儿子的这些举动,我们不能将其妖魔化,而要以理解,轻松的方式对待他,让他在犯错中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