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荔枝图说》虽然是写在当时“工吏”所画的一幅《嘉枝图》上,但它也同明代徐光启的《甘薯疏序》一样,是可作为科学的植物图鉴看待的,所不同的是,徐光启讲的是甘薯的来源和种植,白居易所讲的是荔枝的形状和特点,仅仅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大概写在图画上的序,由于位置的限制,不允许作者作什么长篇大论,也可能是白居易以他那诗人之笔惯于惜墨如金,总之,这篇文章的文字是极为简洁的。要做到这一点,作者是紧紧地扣住荔枝这个描写中心而谋篇布局、造句炼字的,不但做到了不蔓不枝,而且围绕着荔枝的形状、特点,用最经济的文字加以表现。全文极短,若从描写内容看,很自然地分为三个小段落,一是写荔枝的产地、外形、生长、色彩、滋味,二是写荔枝离枝后的变化,三是写作者命工吏绘图和写作本文的时间,目的。清清楚楚,干干脆脆。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只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第一段里集中使用比喻,而且是明比,这里指的是作者在一段短文中一连用了九个“如”字。本来比这种手法是自有文学以来便已经常被使用的手法之一,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诗经》便有所谓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单从表现手法讲,比往往是以近喻远,以易喻难,以具体喻抽象,以一般喻特殊,从而达到一种形象、易懂的文学效果。白居易就是用帷盖比树形、桂比叶、桔比花,丹比实、葡萄比朵、枇杷比核、红缯比壳、紫绢比膜、冰雪比、醴酪比浆液,就充分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这里,特别值着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一连使用九个比喻,二是除比喻之外,不加任何描绘,三是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作结,这样就使比喻这个常见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不常见的艺术效果。
另一种是直叙手法,第一段的开头“荔枝生巴、峡间”以及“冬青”、“春荣”、“夏熟”和整个第二、三段,用的就是这一手法。直叙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而直写事物的形状、过程的方法。这在文学领域自然是经常使用的,但也正由于最常用,最易用,也就使它最难显示出特点来。而在本文中,最可宝贵的也恰恰在此,白居易在这里不事铺张,力求简练,用极少量的文字,达到说明荔枝的产地、开花结果的时间、离核一二三日后的变化,以及绘图本旨的目的也就满足了。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出了作者的文字工力。
还要说明的是,正如文中交代,白居易的这篇文章是写在《荔枝图》上的,图画如何,我们无缘得见,但绘画是一种诉诸人们视觉的艺术,配上了如此精炼、形象的文章是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附:荔枝图说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瓢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