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人让我们去读书,说不读书以后当文盲没出息,我们那里说读书其实就是说去上学。这里和大家探讨怎么读书。
读书的人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多,书读得多了但是读死书也是没有用的。现在常见一些需要付费的读书APP,你付了钱有人念书给你听。可是订阅了那么多的栏目,收听了那么多的书,看了那么多的公众号的文章,你还是你,有很大的进步、很大的变化吗?很遗憾,没有。像听书之类的,被动收听,效果难免不佳。我自己也订阅了一个APP上的四个栏目,里面有一些精彩的文章,可是最后发现这些栏目并没有相互起促进作用,反而相互掣肘,就是人们说的负相关。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也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老师要求学生在年少甚至年幼的时候就多读书,多朗读,当时可能不知其意,但是随着年岁渐长,他们会发现以前读过的书派上用场了。有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喔?!原来那句话是这么个意思,他们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台湾的一位学者说,别人学某段历史可能要三年,而自己只需要一天,为什么?读书得法。是的,方法非常重要。你不一定智商要多么高,但是方法一定要对,否则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有的人看书看得多,广泛涉猎,他们的理由是,你学一门学精了,可是我每门科目都知晓一点。你那一门拿了90分,可是我这五门课程,每门都是60分,那后者是不是比前者学得多?我认为不一定。泛泛而学,都是半桶水,实践起来会不会很吃力?所以有人讲,拿到一本好书,就要反复地读,字斟句酌,理解透,然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效果才会更好。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的高超的记忆力,所以,前辈们教导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摘抄下来,归纳分类,方便查找。可是有人说现代社会,速食文化,谁还有那么多功夫去推敲,去做笔记呢?台湾一位学者,曾经讲了他的方法,他一般只看纸质书,他看到好的段落,就用剪刀剪下来,然后把那纸条贴好,归类整理好,而且要把这些剪下来的文段以某一个方式串联起来,既方便温习,又方便以后查找利用。我们学生时代,做功课,要先预习,上完课之后,又要复习,尤其是如果不复习基本上过不了多久,我们学的知识就退还给老师了。复习也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因为我们的记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三五天复习一次,一周、半个月再来复习一次,直至知识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而且之后还要抽时间来温习,否则有一天我们还是会遗忘的。
前面说到读书多不一定好,我认为我们读的书还是要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否则知识一盘散沙的话,发挥的效能就不会好。就好比建的房子,地基、砖墙、门窗、房梁、屋顶也要相互配合才能成其屋。我们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可是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还是一般般,为什么?学的知识没有串联,学生也没有总结,学习不得法,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
我曾经去拜访一个客户,他说他不看书的,只看视频,因为视频是可以演绎出来的,我们看视频不用过多的去思考,可是真的有效果吗?我相信纸质书是永远不会不淘汰的,纸质书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电子设备代替不了的。有的人嗜书如命,看书可以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地步。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忘我的境界很值得敬佩。可是我们也知道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赵括,虽然饱读兵书,满腹经纶,可是最后却只会纸上谈兵,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那就只是知识,永远不会变成智慧。所以,读书的时候不断思考,读书之后回过头来反思也是相当重要的。
现在的书籍太多,我们只能择其精华,去其糟粕。你有什么规划,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看什么样的书。尽信书不如无书,睿智的人永远有自己的见解,人们的经历不一样,外部条件也不一样,人们的意见难免不一,所以,我们读书时有一个审慎的态度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