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十点多了,刘祥老师在班级群里用文字发言。
刚刚完成了《学习型教师:学习力的修炼与超越》的自序。全书144000字,用时两个多月。九月一日动工,原计划十月三十一日交稿,拖延了五天。计算了一下,平均一天也就两千多字。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就是想让大家明白,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就没有多少难度。但要将事情做好,做扎实,那就得长期坚持。
我们这个班级,经历了刚开班时的热血沸腾,现在很多人开始冷却了,懈怠了,甚至自我放弃了。从近期的活动中便可以看出,真正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每天坚持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人也屈指可数。为什么如此?就是缺少了一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习惯和动力。
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每一个都应该争取一切机会表达和交流,观点亮出来了,形成了碰撞交锋,才能助推专业成长。如果都不表达,不参与活动,那么,就永远是散步式的发展,就永远走不到快车道上。不说,谁知道你是对是错呢,藏着掖着,就没办法发展了。不但要说,还要会吵架。学术群里没有吵架,也不正常。我是靠吵架在教育在线上逐步成长的,所以喜欢就教育教学问题跟别人辩论。大家都发出声音,它会倒逼着你读书,思考问题。专业发展团队不交流业务,不对当下的热点问题形成探讨,那还是啥专业团队呢生活中可以装傻,但在我们这个班级群里,实在需要众声喧哗,需要争辩。2004年,在教育在线的“教师之友”版和语文沙龙版,干国祥、魏智渊、王开东、窦桂梅等等当下鼎鼎大名的语文教师,谁没在论坛上和他人吵过架?批魏书生、批钱梦龙、批李镇西、批一切觉得该批的教学理念。我刚走进教育在线,就在很多语文教学问题上同很多名家吵过架。不吵架咋知道自己的理解有局限,咋逼迫着自己为了取胜而大剂量地阅读。有啥顾虑,当初的吵架者,也都是国内著名的语文教师了,也没啥面子问题放不下。
学术研究,就要勇于争辩,勇于挑战。只有如此,才能让思考真正发生,让阅读真正发生。咱班里应该是八零后为主体吧,跟我这样的六零后成长环境不一样,我是文革培养的,善于吵架。我在我的工作室里规定评课不许说优点,就挑刺。一挑刺就能针尖对麦芒地吵起来,就有好戏看。我一直认为,学术上的争论很正常,争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真相。如果谁因为学术问题的争论而心怀怨愤,那就说明他不是做学问的人,就不值得跟他讨论学术问题了。
咱们是卓越教师团队,用朱永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希望打造成新教育实验的旗帜的一个团队,这样的团队哪能不经历一番脱胎换骨?就待在角落里一个人读点书,写点日记类的文字,凭什么卓越?
(回答了一个老师的问题)比如学校抓胸卡佩戴,矛盾很多。我就写一篇管理的文章,假设了一所学校,如何将胸卡变成胸牌,顺利解决问题的。相关人士看到了,觉得这方法不错,就采用了。还觉得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对于我们这些互不相识的人,随便讨论,随便发文章,对吧?[偷笑]这个观点不认同,做学术的人用文字相交,文字是最好的尺码。我有很多朋友,相交二十余年,从未见过面,但又觉得过于熟识,相知久矣。今天书稿写完了,刚发给了我的责任编辑。后面这阶段比较轻松,2024年内不构思新书稿了。
下一本书,我责编说就准备出我前阶段说的年度叙事,还得各位加油,大家不拿出优秀的年度叙事,我就出不了这本书啦。还真不能乐观,我看了不少新网师学员的生命叙事,严格来说,仅仅是教育叙事,不是生命叙事。一大半的人,还不知道生命叙事是咋回事。上个月,我在张祖庆的谷里书院讲过一次生命叙事,可能有老师看过直播。生命叙事的样文,我前面发了几篇在咱们群里了,照葫芦画瓢啦。生命叙事,核心在于叙述自己的生命成长故事。有的人写的是教育学生成长的故事,那就是教育技术的介绍,不是自己生命成长乐。
杨茜应该有我在海南儋州谈生命叙事的视频吧?可以把第一场的内容传到群里给大家看一看。十点半了,各位可以休息了。没事出来聊一聊,说说教育教学,谈谈生活,甚至发发牢骚,都没坏处。
如果自己没长进,一点也不是客观的原因。到哪里可以找到刘祥老师这样以身示教的明师!刘老师不仅告诉大家如何做学问,很关键的是指导大家如何做人。当老师的,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刘老师在授渔。领悟不到,是自己太差劲,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