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张伟住在哪里吗?”
很多年前,我和朋友挤在拉上窗帘后会非常阴暗的客厅(就像所有正常客厅一样),看租来的日本恐怖电影《鬼来电2》。順帶一提,那整个系列都堪称东瀛此类电影的标杆之作,也是AKB48之父肥秋的鬼才纪录之一,不过这些应该都不是本篇重点。 当时女主角为了寻找一个叫张伟的人来到了台湾,在郊外的破败城区见到个路人就拉住,用蹩脚的中文问张伟在哪里。
看到那段时我的朋友笑得差点从沙发上滑下去。 电影或许也是为了强调主角漫无头绪的处境,但对于这个世代的我们来说,能知道隔壁邻居的名字都可以自称是守望相助的积极分子,要了解同社区的其他人实在是难到匪夷所思了。
然后,正如很多个然后一样,一些人试图用新的方法让人们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而所谓新的方法,就是一个新的应用。
Nearcircles
正如上方来自他们应用商店的图片,以及官方网站宣传所示,这个应用的主要功能是让用户通过地理定位后加入邻居们的讨论,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获得必要资讯等等。
在自己用它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个为同街区/小区内居民提供的信任型社交(类似Facebook, 微信,使用者基本使用真实身份),帮助每天都会碰上的人更好地组织活动或者分享实用信息。
然而它似乎和我想的有点不同。
1. 无真实身份验证
在之前介绍一些让当地居民提供旅游资讯的平台时,提到过一个叫Localeur的网站。 在上面居民们可以向游客推荐应该去的地方,不过它的一个特点是使用者在发布内容前必须绑定自己的Facebook账户,由此强制验证了居住地址,减少了不实内容。
而似乎应该更重视真实性的邻里社交应用Nearcircles却没有类似要求。 使用者只要留下电邮,由手机读取地理信息,就可以直接发言并浏览附近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定位的过程非常之赞,而且非常精确,至少完爆了在也在这一区域服务的一些旅游资讯,餐馆排位应用们。
2. 随意围观他人的城
和上方的无真实身份验证隐隐映照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搜索这个星球上的任何地点, 跳转过去,看看住在那边的居民在聊什么。当然,前提是他们也装了这个目前还人丁稀少的应用(并且真的愿意说上几句)。
我选了自己住过一段时间的San Mateo。发言纪录果然比香港稍稍多一些,扩大地理范围限制的话还能看到加州地区其他用户的留言。
总而言之,这个随意跳转设置是此应用最吸引我的地方,它基本上在主打的邻里社交之外,又为广泛的随机社交(跳到你感兴趣的区域和当地人聊天),以及旅游资讯发布(直接选择想去的城市)提供了可能。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的话,估计还可以直接以“和真正的当地人练习实用x文”等为关键词吸引一众青年。
当然,上面一整段的前提都是,他们能有足够的活跃用户。 至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眼前应该还有小小的一段路。
邻居可以做什么?
介绍了一个明明以邻居社交为核心,卖点却不在那的应用。回头再想想一开始的问题,到底了解邻居有什么用。在眼下的环境里,我们有可能和邻居接触的似乎只有以下时候:
出行
如果你每天都用软件打顺风车(不管是滴滴出行还是Uberpool)上班的话,你很有可能见过了一大批住在附近的邻居。
这么说起来,还有一些服务比较完善的小区本身就提供了顺风车配对服务,限定价格或者路线后让住客报名,或者由有车之族主动贴出同行邀请等。
2. 吃饭
我很早之前在某篇文章里提到EATWITH,一个国外的Airbnb模式吃饭平台(这么解释是不是更难懂了)的时候,有位读者留言介绍了当时似乎刚拿到投资的回家吃饭。
当时他们似乎连网站都没有。
总之,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民警钟的国度,和点普通的外卖比起来,由小区里的其他人家烧饭似乎是个更有吸引力的选择,而大妈们在跳广场舞之外也有了消耗精力创造外快的途径。
虽然,它对你的吸引力还是取决于你有多信任自己的邻居。
3. 略
有代表性的例子太少,让人实在很难想出第三种。 小区业主群,甚至小区专属应用也很常见,但除了讨伐管理处,讨论奶粉之外,也少见平时的日常用处。
假如所有社交都需要契机的话,留给看似待开发的邻里社交市场的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我到底,为了什么,需要了解我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