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白熊!
注意到第九章的标题了吗?《别读这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看完不禁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说“别读”?难道这章有什么特殊内容?脑子里跳出一系列的疑问,更勾得人想赶紧读读。看了开头一部分,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起了这样一个标题。
开篇作者介绍了一个心理实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曾读到过俄罗斯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童年故事。小托尔斯泰一直坐在角落里,从白天到晚上,原因就是哥哥告诉他直到不再想白熊了,才能离开,可是小托尔斯泰始终忘不掉白熊,并为此苦恼地坐到天黑。韦格纳总是想着这个故事,他对人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充满疑问。他做的实验是让被试者不去想白熊,被试者报告显示,让他们不去想白熊非常困难。实验结果证实“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
失眠者越想睡觉入睡越困难;不被家长认可的爱人,越有人反对,相爱得越深;你越是告诉孩子别把饮料弄洒在衣服上,越是会发生这样的事。人的本能被压抑,就会出现这种“讽刺性反弹现象”,“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消息”。那也许有人会问:“它挥之不去,总在我脑子里盘旋,我是不是该相信这种大脑的提醒?”韦格纳说:“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这一点可以让纠结于某种情绪的人们释怀,有的时候没准能救下一个头脑被自杀意念占据的人的生命。
当“白熊”来了不走,我们怎么办呢?充满敌意地抵触?去压抑?不,那么做只会把问题搞砸,让我们更加抑郁。焦虑、恐惧、悲伤等等,这些“白熊”都不能去压抑抵触。我们要想“让自己远离精神痛苦,”就得与这些想法和情绪和平相处,有时候接纳比抗拒更有用。神经学家菲利普·戈尔丁告诉社交焦虑症患者观察并接受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培养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应对这些负情绪,使他们在外部世界找到更多自由。
“认识自我、关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三种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在“白熊”到来的时候,好好面对它,看清它,也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真实想法,把那些坏情绪想象成烟云状的物体,让它随呼吸代谢逐渐散去,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足够的自控力了。
嗨,白熊!我明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