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翻译出来大概是这样的意思:懂得一个道理是不能体现价值的,只有做到才具有意义,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经典台词一样:“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比如我知道减肥要少吃,但我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我知道这个工作需要深一层的技能,但我没有时间打磨,我也想做自由职业者,但我什么都不会,我知道我要努力,但我假期就想好好休息!
但一个普通人,想突破阶层,在人前显贵,有能力选择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唯一的出路,就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努力,有句话说:“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而我却认为“怎样过一个假期,就怎样过一生”。不管是假期还是工作日都能严格地完成自己当时设定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自律和时间管理。
去年11月底,辞职了,之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写2000字原创文章。这个目标对于之前从来完整坚持过一件事情的我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一来需要不断地输入才有输出,二来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一开始,我还有些自信,因为接下来的日子不用上班,持续输入和输出时间是充足的,但接下来会有一个春节的长假,春节还没来时,我就开始焦虑,我担心自己在这个假期没有办法完成给自己设定的任务,害怕那种努力了一会又回到原点的颓败感。
当春节到来时,我的焦虑感依然没有减少,越是焦虑,越是没有办法行动,我决定降低了要求,要保证每天2000字的输出,但不要过分的关注每一篇文章的质量,然后我发现我的焦虑感减少了,同时为了完成我的计划,我做步骤的细分。
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去剖析别人的行文结构,如果没有办法产生创新的观点,那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所看到的观点,进行模仿。
从相对容易的文章类型开始书写,比如写书单,写书评,这些相对于深度热文,比较容易写,慢慢地给自己增加信心。
按着这些方法,我在春节半个月的长假中,做到了每天写一篇2000字的文章,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看看一个人是否自律,就在他在假期时的表现。
你怎样度过假期,就怎样度过一生,这话实在有理。
我有个朋友在出版社工作,她非常喜欢keep的广告语:“自律才能自由”,从大学期间她就坚持每天都运动,有时候是做瑜伽,有时候是跑步,有时候是打球,时至今日,她的体重从来没过百。春节时,我和她一起吃饭,她依旧是青春美少女的模样,坐在饭桌前,我对着家乡的美食狼吞虎咽,她却对每一样都浅尝辄止。我惊奇地问她:“不好吃吗,怎么不吃?”
她却说:“好吃啊,但吃不了那么多。”
我说:“你可真有毅力,这么好吃的东西摆在你面前,居然不为所动。”
她说:“这个不需要毅力,只是习惯而已”
即便在这个举国欢庆,全民皆放假的日子里,有的人在面对饕餮美食时,依然能岿然不动,这就是她为什么这么多年依旧青春美丽的原因。
有的人会说:“大过年的,吃那么少太对不住自己了”,也有人说:“及时行乐,才是最好的”。在假期里坚持运动或者写作,这对于那些没有自律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对于一个已经高度自律的人来说,这些事情不过跟早上起来喝一杯水,晚上洗澡睡觉一样简单和普通。因为这些年的锻炼和积累,已经让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有了自动化的功能,任凭别人在假期里肆无忌惮地放纵生活,他们依旧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自然而高效的运行着。
我们都有一个误区,那些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会活得很累。但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因为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而感到任何疲惫,反而通过这些事情,人生获得了飞扬,一个能在假期里,习惯地去写作,去运动,他收获的不仅是当下的充实,还是抵挡未来风险的底气。
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不过是顺带的事情。越是优秀的人,越自律,越自律,就越优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知名作家严歌苓,她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每隔一两年,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她出书就像交作业一样“规律”,她总会被问:“你怎么能写那么多书?”严歌苓的答案跟她每天的生活一样简单:“我当过兵,对自己是有纪律要求的,当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有的人觉得在假期里笔耕不辍是辜负时光的愚蠢做法,甚至觉得他们不懂得享受生活。而我却要说,这就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他们的内心有着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有没有假期,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自律早就成为他们的习惯了。
你怎样过假期,就怎样过一生。在一个假期里,总是随波逐流的人,一辈子也就只能随波逐流的状态,而在假期里依旧能高度自律的人,往后的人生只会更加精彩。
罗振宇曾经说过:“成年人世界的一条准则是,选择,并承担其代价”。
当你选择了放纵了自己,就要接受普通的生活,当你选择了自律,那么生活总会给你惊喜。
看一个人是否有自律的品质,不看他们平日里的状态,而是看他们在假期里的行动,唯有将自律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人生才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