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改编自一部很优秀的悲剧小说的喜剧部分,它突破了一些传统抗战剧的套路,塑造出一个挥着手枪骂着娘就把鬼子打了的硬汉团长形象,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强势霸占各个卫视黄金时段档期,是我国最成功的抗战剧。
《亮剑》好看,贼好看。有人评价《亮剑》是第一次把鬼子和国军当人演,确实是这样,《亮剑》跳出了以前日本鬼子都是愚昧蠢笨的傻逼这种意淫老套路,对日军的战斗力给予了肯定。但严格意义上说,这部剧还是有点,嗯,弱化对手了。
我曾经看过一段陈庚将军的回忆录,他曾回忆了战场上的一个小细节:一次战役后,我军俘虏了数名日本士兵,为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进行宣传工作,我军派出了几名医务人员对受伤的俘虏进行救治,但在救治过程中,一名鬼子突然暴起,咬住了医生的喉咙,像饿疯了的狗一样死不松口,我们的士兵情急之下立刻举枪击毙了这名日军,但是那个军医已经奄奄一息了。一些抗战老兵也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们这样形容三只队伍:强壮的日军,瘦弱的国军,营养不良的共军。他们回忆自己的对手:奉行武士道精神,身体强壮不怕死,精神饱满,枪法还特别准。
在这一方面,《亮剑》并不太写实,它肯定了日本人和国民党的战斗力,但李云龙以一个团的兵力生刚日军联队、大批屠戮军官甚至将官、四个人混进县城大闹酒局这些情节实在是有些浮夸。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整个抗日战争里,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已经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内,七十年来被反复提及,铭刻史书,可见在当时击毙日本将官是多么不易。我并不是否定我们的队伍,正是在这种艰苦的对敌环境中以弱胜强才是抗战之魂,才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但作为一部电视剧,《亮剑》对于度的把握其实很到位了,它在抗战神剧和真实记录之间取得了一种很完美的平衡。它满足了我们那有点脆弱的民族自尊心:看,敌人那么强,我们还是打赢了,而且赢得舒服,赢得痛快!我们爱看这样的剧,虽然有些失真,但谁在乎呢?
但《亮剑》的精华还是书的后半部分,我一直期待中国能有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让把下部拍摄出来,趁着李幼斌老师还演的了的时候。
《我的团长我的团》则集结了中国最优秀的导演、编剧和类型片演员,乘着《士兵突击》之火强势上映,想再续其辉煌。
然而……这么说吧,在百度百科上,《团长》的正面评价约么有一百来字一小段,但负面评价却有四五百字一大段,里面提到了一个词:绝无可能,意思我们精锐的入缅作战部队绝不可能这么水,这部剧是在抹黑先烈!主流媒体反感这部剧,观众也不太买账:《团长》没有扬我国威的气势,没有屠戮鬼子的酣畅,只是一群小士兵们在南天门那翻来覆去的打,日本人还这么强,妥妥踏踏,打打死死,不痛快。
类似于一些主流媒体把《鬼子来了》定位为喜剧片,但我估计没几个人看完它是喜滋滋的。《团长》也是,里边有许多有意思的对白(主要是有个有意思的团长和一群有意思的士兵),但这掩盖不了它深刻的悲剧内核。《团长》突破性的把战争的主体深化到了士兵的身上,一群有血有肉有恐惧的士兵身上。他们不是铁血战士,日本人也不是活靶子,他们怕死,他们想家,他们害怕张牙舞爪的鬼子,他们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但是他们必须战斗,为了仇恨,为了团长,为了回家。烦啦想法太多,多的不像是个坚强战士,倒像个人了。但战士不都是人么?或许他们没有那么崇高的愿景,或许他们只是被时代裹挟着为国捐躯,甚至他们曾是地痞流氓兵油子,但他们付出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安逸甚至生命,我们作为受益者,应该知道,真实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事情本来是什么样的,游兵散勇我也敬佩,溃不成军我也敬佩,这些小兵,他们的付出,我永远记得。感谢兰晓龙,感谢康洪雷,感谢死啦不辣和阿译,感谢迷龙烦了虞师座,感谢这次反思,为了士兵,为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因为档期差距太大,《亮剑》我看了不下五遍,每次看都是笑一笑,骂两句娘。
而《团长》我就看了一遍,但看一集我都会愣一会儿,揉揉眼睛,也会骂两句娘。
最后还是豆瓣网友那句评:说《团长》是中国兄弟连,那是抬举兄弟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