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渊释子
01
《柳林风声》(又译作《柳树风声》) 是我近来从初遇到想读到读完历时最短的一本书。初遇《柳林风声》,是在2019年1月2日给孩子们读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里主角提到和爸爸读了哪些书,当《柳林风声》这个名字映入我的眼帘时,给我留下特别美的第一印象。也就是说是从未谋面的《和爸爸一起读书》的作者理查德·乔根森推荐了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给我读,2019年1月中旬(去年下学期最后一次放假)我等到去图书馆还书又重新再借书就找到了它——《柳林风声》。
借完书后忙于期末考试一直迟迟未看; 待到18日放了假又忙于孩子寒假作业与写作,仍旧迟迟未看;自认为已经借来了,就是“囊中之物”,这其实是非常糟糕的暗示,就像以前总是买了书,觉得反正书已经是我的了,随时读都可以,其实我已经潜意识把“随时”改为“无限的未来”。是以才去图书馆借书看,想着借书必然是要有还书期限的,所以总体感觉借的书读的还是比买的书相对及时些,但是拖拉的旧病偶尔还发作一下,它提醒着我它一直在潜伏着,从未根除。
待到2月来临,因为开始写晨间日记,才有了一点阅读行动,这才发现那些借来想读的书或必读的书就像皇帝平时满心欢喜亲点的或是不可拒绝的最终又被冷落在后宫一样可爱又可惜的妃嫔们,还不少呢。《稻草人》被冷落最久,因为认识时间最早,所以第一个翻牌。《骆驼祥子》是不可拒绝的,部编教材指定要读,第二个翻。《柳林风声》终于等到了,2月11日,翻完了,发现了真爱,真是相见恨晚,爱不释手。特别感谢乔根森,让我认识了格雷厄姆,我和这位新朋友一样十分热爱自然风光。想起自己之前写的写景类散文《庭院深深深几许》,真是惭愧不已。
02
《柳林风声》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童话作家。格雷厄姆酷爱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描写极其流畅、丰富。《柳林风声》在1908年出版,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除《柳林风声》外,格雷厄姆还留下两本书:《黄金时代》和《做梦的日子》,深受英美不同年龄的人的喜爱。
正因为它是一本散文体写故事的优秀儿童读物,所以书中优美的场景或风景描写特别多,其中在第三章当我读到“一天早晨,姗姗来迟的野蔷薇终于胆怯地出场了,她的出场好像是优美的琴弦奏起了明快的加伏特舞曲,向人们宣告六月终于来到了。” 瞬间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来,在老师要求背诵的那一段里有写到“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样都是用了丰富的想象,诸多的拟人修辞手法,一样都用了音乐通感手法,所以我有一种武断:我想朱自清一定读过《柳林风声》!
03
《柳林风声》这么令我喜欢,还不仅仅在于它想象力丰富,动物形象刻画逼真,故事情节有趣,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刻的寓意。儿童们读它深受教育,成人们翻阅它也颇受启发。书中插入了很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短小诗歌,这让我想起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每当一个不守规矩或者贪得无厌的小孩在参观巧克力工厂时候出了意外,一群小矮人就出来唱一段意味深长的诗歌。而《柳林风声》里每当癞蛤蟆自命不凡地逃过一次“劫难”的时候,他又开始兴奋地又唱又跳,这时候就出现一首他唱的诗歌。当然也有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小田鼠家族总动员风雪日子家家户户送圣诞诗歌。
在夜寻小水獭那一章,我对作者创造的潘神——动物们的朋友和救助者,也充满敬畏与向往,寻着美妙如行云流水般的萧声,河鼠和鼹鼠在潘神的指导下找到了小水獭,但是潘神赠给他们最后而又最好的礼物却是遗忘。那些曾经见过潘神并获得过帮助的动物们,有了遗忘,就可以避免在脑海中萦绕可怕的记忆,让他们像过去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不让欢乐笼罩上阴影。所以这两个动物在把小水獭送到在浅滩等候小水獭归来的父亲——老水獭手里时,也是远远地就离开了,让他们去发现彼此。
04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篇文章《迷途笛音》,当作者迷路时,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先生并没有在孩子面前扮演“大救星”的角色,而是吹响柳笛以便作者发现他,并让作者跟着他走出困境,他用“乡下人”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无论是潘神还是河鼠和鼹鼠又或是卡廷,都是以用心良苦的智慧孕育最深沉的善良。
如果说把这本书比作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人对自己本身还不曾发现或不敢正视的缺点,那么你喜欢哪个动物,那个动物往往就是自己的画像,从它身上可以或多或少地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我最喜欢鼹鼠,但是前半生做的都是癞蛤蟆做的事——闯了许多祸事,没少惹父母和朋友操心,好在身边有河鼠先生和獾先生这样的亲人和朋友。但愿后半生已经像癞蛤蟆先生的结局一样彻底悔过自新,做一个谦逊、谨慎、仔细、稳重、懂礼貌、不痴迷、不自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