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品牌名称对于营销至关重要,要选择能突出自己产品独特性的品牌名称。除此之外,在品牌名选择和传播过程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定位》第十章《无名的陷阱》便讲述了品牌传播中的一个陷阱:品牌名“缩写”陷阱。
什么是“缩写”陷阱?
发音的缩写在英文中较为常见。比如,美国人通常会说“我要去LA(洛杉矶)”,或者“我在GE(通用电气)工作”。
汉语中最初并没有发音缩写这么个东西。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中缩写也并不少见。比如,我们对CCTV、CBA、MBA这些缩写并不陌生。为了沟通便利,人们有时更倾向于使用缩写来代替全称。
表面看来,缩写貌似在传播中更有效率。但作者指出,这恰恰是品牌传播的一个陷阱。
这些耳熟能详的缩写品牌名是因为缩写而被人们熟知呢?还是因为品牌知名,人们才会倾向使用缩写呢?
答案是后者。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
公司只有在广为人知之后才能使用缩写。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们必须知道全称才能理解缩写的含义。
试想,如果你对一个从来不看电视的人说CCTV,对一个不知道篮球运动为何物的人说CBA,他们肯定是一脸懵。
因为看到了IBM的成功,就误以为创造品牌缩写是加强传播的有利工具,这就是营销中的“缩写”陷阱。
从事物认知的规律来看,新的品牌使用全称比使用缩写要好地多。对于新接触到这个品牌的客户,缩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进入客户心智的工具。
不过,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认识到这种无名陷阱的危害。字母缩写也会越来越少。
“缩写”陷阱给带来的启示
为什么有些品牌营销者会遭遇这样的陷阱呢?也许有以下两点原因:
1. 搞错了因果关系。
IBM电脑是因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品牌有了知名度,所以才赋予了“IBM”这三个字母缩写独特的含义。试想,在IBM电脑产生之前,这一缩写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因果不分,只看现象,而不去深究原因,或许是某些决策者可能会犯的错误。
这就告诫我们,在对市场和竞争品牌进行分析时,需要多思考一点,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轻易被表象所迷惑,掉进所谓的陷阱之中。
2. 缺乏用户思维。
作者在书中指出:
品牌名字的选择错误不断,主要原因是公司经理们每天都生活在纸张的海洋里。
公司品牌的决策者们通常是“看”到品牌名,是视觉输入的方式。但客户恰恰相反,客户选择公司名称更倾向于发音导向,是听觉输入。
决策者只考虑自己,缺乏用户思维,是导致品牌名称选择错误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工作中,我见过的专业术语缩写不计其数,常常令人困扰。但最令人头痛的是,有时甚至无法从文件中找到这个缩写的全称是什么。
我只能推测,或通过其他同事来求证缩写的意思,这给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我深知这种困扰。所以,在工作中,我会努力杜绝使用没有全称的缩写。在由我准备的工作文件中,我都会在缩写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标注全称,以供读者查阅。
当然,更好的做法是:在每一份文件的结尾处,都附上一份完整的缩写和全称对照表,以供读者使用。
这是一种将“用户思维”发挥到极致的做法,可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可给用户留下良好和深刻的印象。
说到底,品牌的营销和定位,始终应围绕客户而行。用户思维,才是制胜的关键。
下期预告:那么,除了“缩写”陷阱之外,品牌传播中还有其他的陷阱吗?敬请关注小迷妹下期解读《定位》第11章《搭便车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