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你是在哪过的?
我是在电影院过的。
如果出于心血来潮打开当天的座位,是“决定”订不到的票的,即使贺岁档上映的片子多到飞起。《飞驰人生》《疯狂外星人》《流浪地球》《廉政风云》《新喜剧之王》……另外还有几部给熊孩子的动画电影,火了一年的《小猪佩奇》和每年春节例行贺岁的《熊出没》……也只能坐在影院门口嘬口水。
先祝大家春节快乐~
好了马上要上班了,醒醒吧!
以下影评如有不适,仅供您喷。
在经过一个春节的票房洗礼后,《流浪地球》的成绩脱颖而出。我对这部电影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出于对《三体》的情有独钟,我一方面感慨“刘慈欣终于进军电影界”的威力,一方面又担心电影为了票房会失去书本中小众的精髓。所以上映好几日都没敢看它,偷窥了一下豆瓣8.1的评分之后,我才走进影院。
相信很多人从预告片里都已经知道剧情:太阳系不适合人类生存,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在地球的一面和赤道附近装了成千上万个推进器,推动地球远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看完电影后,我对本片的认知仍停留在预告片上——故事只是如此。当然一部大片该有的要素全具备了:途中遇到险阻——木星引力拉扯,英雄完美救场——领航员自杀式引爆大气,自私鬼变无私、胆小鬼变勇士、无情人变大爱的这些“痞子英雄”戏路也频繁上演。
矛盾不断制造,是推动剧情和抓人眼球的好方法,可同时也使作品变得商业味十足。
的确,“让地球流浪”的惊艳设定捕获不少观众的“O晒嘴”,可这样的想象放在刘慈欣其他作品中,不过是大逃亡中的雕虫小技罢了。
所以,除了满满的家国大爱和英雄主义,几乎没留下“科技含量”。就连木星的引力变大这一说法,都草率到没有缘由。
那个以硬科幻著称的刘慈欣去哪了?
插个嘴,做个硬科幻植入——
地球是怎么停止转动的?
书中说,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切线推力分量刹住了地球自转。
停转那段时间出现什么奇观?
最后一个日落用了三天三夜。当然不仅如此……不仅在于涌动的光晕,气候的突变,还有很多人因此变得精神恍惚。
面对黑暗的那一面看到的是永夜和星空吗?
不是,是倾斜的等离子光柱。
推动面没有太阳的照耀会不会冷如冰霜?
不是,然而是可怕的酷热。
火石是怎么燃烧的?
重元素聚变全功率运行时能向大地产生一百五十一吨推力。
原先书中用了很多字描述了这些发动机的名字、功能、形态、演变,可电影却用新闻诉说的方式,让前太阳时代的我们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接受了地球停摆的事实,直接绑架观众进入了救世救国的情节中。
然而,让我感慨的远远不止缺失的硬科幻。我突然对「三体」产生由衷的挂念,那个用善良摧毁人类的程心,为了留下火种而摧毁战友的蓝色空间号,人类因无知和傲慢以爱之名审判叛变的青铜时代号,铁血摧毁同胞的罗辑和韦德却看透了宇宙生存法则……
刘慈欣的作品除了有硬科幻支撑,还有对基础物理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深刻思辨,人类文明需要进化,精神层次和思维方式更需要进化,这才是刘大师的精髓吧。可是在「流浪地球」中,我只能从“程序员拯救地球”这一点上,看到刘慈欣的影子,因为那个程序员也是戴着一副眼镜,一脸儒雅,像极了刘大师之前程序员的身份。
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说豆瓣上给《流浪地球》打一星的人都说了些什么?文章搜集了很多不喜欢救世主套路的截屏。虽然他们的言辞有些情绪化,但背后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叹息电影没有把更深层的思考呈现出来。
电影也非一无是处,恰恰还是给了很多暗示,就看你懂不懂刘慈欣。隐藏彩蛋远比主线有趣得多。为什么上学的课本还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些课文,教室还是那个教室,就连上课的模式都没有变化?为什么人类过了那么多年,科技都那么发达了,校服还是那么丑,流行歌曲还是那几首,手机还是老样子?为什么我们把蚯蚓干当宝贝,VR眼镜当大礼送人……其实那个年代,就连日出这样的词都只有在课本里才能学到,除了科技,其他都在退化。
仔细看,在刘慈欣的不少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个观念,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代表精神层次的进步,更不代表对宇宙环境和规则的认知进化。
这是影片有意为之,只是每个镜头都只能一闪而过。
也许真的是因电影时间有限,只能把一些关于人类进化和人性的思索折叠之后再呈现。也可能因为当下大众的价值观毕竟是和平年代的产物,所以不适合大肆渲染在特年代中,死亡的新意义,生存的新法则,而只能一味主张正能量和大爱以唤共鸣。
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突破——把钱花在了特效而非演员上。在几乎被好莱坞“统治”的科幻电影市场中,《流浪地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希望。“中国电影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所以至少这还是一部值得鼓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