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跑到外婆面前放了个屁
昨天我们一家七口人到老家祭祖,晚上便在老家的屋子里过一夜。孩子们自然是很兴奋,楼上楼下地跑,精力十足。
我正坐在沙发上看书,妈妈则躺在沙发上看她的画画网课。这时我的余光看见女儿跑来,停在她外婆面前,放了一声响屁,又嬉笑着跑了。
我看了她们一眼,心里觉得好笑,把书挪回眼前继续看起来。我妈妈反应则比较大:“哎哎!你这个小孩怎么这样啊。”
见我没有反应,我妈妈对我说:“这样的,你怎么不教育?”最近因为孩子教育的事,没少跟老妈“切磋”,由于派系不同,我们往往是各执一词。
我说:“她这个屁放到你面前说明她喜欢你哩。我敢保证除了我们家这几个人之外,她不敢到任何一个外人面前去这么做。”
见我这么回答,我妈也就不说啥了。
给弟弟拿外套的女儿
回想起,上午在同一个地点,刚因教育的事“顶撞”过我妈,自此我决定恪守“能不主动开口就不主动讨论”的原则,为的是避免给人感觉自视过高。
事情是这样的:
今早准备外出前,大家都在穿外套。女儿自己披上外套之后,又到衣架上把她弟弟的外套拿给她弟弟。
多么顺手,多么自然地流露啊。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脸部表情平静。
我们以前经常觉得,女儿对她弟弟怀有敌意,今日一举,让我改变了对女儿的认知。因为没人可能会如此自然地,对待不喜欢的人做出友善的举动。
正陶醉时,一句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耳里,我妈对我女儿说:“嗯,这样就对了”。
显然我妈妈也如同我一样,注意到女儿的善意,也对她这样的举动感到很满意,同时也想起女儿之前不和谐的表现。
最近我对这样的话极其敏感。比如前一天女儿坐长途晕车,来到饭店却吃不下饭直喊难受。她爸爸见了说:你不是难受,你是不好好坐车。
我着实无法直视,“这样就对了”这样的话,看似是在肯定,实际上还包含着对过去的否定,你这样就对了=以前你做得不对。
做得对了就对了嘛,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多好啊,为何要特地去给一句评价。如果你的领导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而你在旁边附上一句:“这样就对了”,是不是非常可笑。
由于当场就把我妈这句话做了以上的“解读”,我妈显得不太高兴,回我一句:“我发现你现在很顶针”。
好吧,我以后稍加注意,尽量不驳斥自己的长辈。
因为没有得到妈妈夸奖而哭泣的女儿
其实在今天更早一些的时候,我自个儿就踩了个自己挖的坑,好不容易才圆回来。
起因是一大清早,刚睡醒的我听到睡在隔壁的儿子,大声地朝楼下喊已经起床的外婆帮他穿衣服起床。
我赶紧起床去给儿子穿衣服,而且一边穿一边夸儿子进步了,因为今天睡醒没有喊睡梦中的妈妈,而是喊已经起床的外婆。
女儿听到了,告诉我是她让弟弟喊外婆的。我哦了一下,并没在意。接着女儿就因为我夸了她弟弟没有夸她,蒙上被子开始哭了起来。
这个问题真的很棘手啊,说真的,我花了有5分钟才搞清楚,女儿为什么哭,又花了5分钟,一边帮儿子穿衣服,一边复盘刚才究竟是怎么就踩雷了,一边克服自己的不接纳(讨厌哭脸),一边想我接下去该怎么做。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她不开心有她的理由,我决不能否认她的这种感觉。她有权利因为某事感到不开心,就像她有权在晕车的时候喊不舒服。
就算我认为她过分在意别人是否夸奖她,也认为明明是她自己在车上蹦跳导致了晕车,但是此刻,我应该将她当下的感受,和导致她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原因,分两步来理解。
经过积极倾听女儿,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我将问题如实与女儿分享。这些话也许很难理解,但是女儿的的确确成功地从失望的情绪里脱离了出来。
我说:“当我夸你弟弟的时候,其实我自己没有意识到,我是在用训练小动物的方法,企图控制弟弟,做出我想要的结果来。我夸奖他,希望他继续做出我愿意看到的行为。就像我有时候惩罚他,是希望他不要再做我不想看到的事。”
“当弟弟醒来喊外婆没喊我,这样我就能继续睡觉了,我很希望他下次还这样做,于是我跑来就夸奖了他。可我现在明白了,其实这根本就没用。
我担心女儿听不懂这些,其实是多虑了。女儿告诉我说,其实弟弟在老家屋子里,习惯醒来叫外婆。我恍然大悟。儿子并无意照顾我多睡一会,我夸他真的没夸在点子上,还让女儿因此感到不公平。
我还不如这样对弟弟说:“妈妈要谢谢你,今天起床没喊妈妈,妈妈就可以多睡一会了。上次你非要让妈妈起床,妈妈不得不起来,今天先喊已经起床的外婆,妈妈感到轻松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