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的读书社群开启了第2期读书共读活动开营仪式,给大家聊了聊近几年关于读书的心路历程。引发了不少读者朋友的共鸣,这样的氛围多少让我有点感动。
^_^
从去年开始写公众号到现在,靠着自然流量积累了千粉。
靠着内容打动读者,将他们聚集在小小的社群当中,再到成功举行两期读书营活动。
这些东西对我个人来说,有着巨大的成长意义。
我不禁感叹,原来认认真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成就感,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鼓足干劲。
2020年,疫情首次爆发的时候,我刚好那年大四放寒假在家。
因为疫情局面未定,学校一直未通知开学,我在家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刷剧。
那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遥远的救世主》,还看了一部剧叫《觉醒年代》
简单说说《觉醒年代》这部剧吧,我当时全程是含着泪花看完的,一点不夸张,因为我真的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共情。
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民族危难时刻会爆发新文化运动?
因为新文化运动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解放,而我泱泱中华在那个年代,也正是因为那些封建思想的落后,才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想要崛起,首要的任务,就是在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变。
以前年少,不懂得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现如今,对待那些逝去的先辈们只有感叹和敬重。
教员一生手不释卷,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颤巍巍的双手已经支撑不住书的重量了,工作人员一边帮他把书支棱起来,一边帮他拿着放大镜,在这种身体极度困难的时刻,他还是要继续坚持读书。
教员为什么这么爱看书?仅仅因为兴趣?在我读了《毛选》以后,我慢慢的理解了。
最初,我读书是单纯为了打发时间,直到有一天,在公司被领导提问,我发现我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怯场了,最起码我说话开始有条理了。
再后来,我发现,针对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是比以前拎得清了,最基本的立场问题,是能分析出来的。
到了这个阶段,我觉得读书与我而言不再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了。
我总是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在我的生活当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操控着我的大脑,指导者我的行动。
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我的认知和思想。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所谓觉醒年代,是人民思想意识上的觉醒,是我党在不断探索历程当中,找到了指引我们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指导思想。
毫无疑问,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想体系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道路的必然规律。
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我越发沉迷于读书,因为我也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通过这一套完备体系指引我走完剩下的路。
读书无用论虽然一直都有被质疑,但也却从未被彻底摒弃过,为什么?
有人说,自己连最基本的日子过的都是一地鸡毛,哪里有闲情雅致去读书?
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整体经济下行,几乎每个人都“大病一场”。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能静下来读书的,真的少之又少,读书可能就是奢望。
当然,这种状态我很能理解,但是有一点我却不能赞同,不能赞同的点是在于大家对读书意义的一种理解差异。
每个人对读书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觉得这里没有对错之分。
但是,如果转化一下观念,或许你也有可能会认为读书是一种逆境中的救赎呢。
读书并不需要你刻意的去花时间,它其实就像我们平时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是一种原本可以很自然,很平常的事。
我每天也有很多事情,忙起来,我可能连祖宗都不认。
但无论如何,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
在这里你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读书?
你可能会觉得读书除了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之外,在物质生活上并不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改变。
读书不能帮你还房贷,不能帮你照顾一家老小,读书更不能当饭吃。
是的,没错,在这里我不会刻意的把读书的意义夸大,实事求是的说,现实的确是这样的。
但是,读书真的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读书可以解决问题,这是我这么多年读书唯一件可以认定的事情,但具体怎么解决,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还在探索的事情,或许、大概、也许就是一套简简单单的方法论,但是却包含了万事万物运行、包括人性走向的底层逻辑或者说规律?
读书除了带给我精神上的富足之外,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意外之喜
去年年底,我将自己近几年输入的东西发表在自己的公粽号--奇奇的读书笔记当中,意外收获了上千位读者朋友
也同时实现了纸质书自由,成为两家出版社的书评人,也因为读书写作收获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稿费
我逐渐从迷茫中解脱,目标渐渐清晰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