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中的精神主脉
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亲身走过每一个地方后对古老民族文化的深思,那么《中国文脉》则是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化做的一个总梳理。首先从这本文学书的内容和书名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的气势,余秋雨先生通过一本书串联起来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变万化,这个千变万化的脉即称之为“中国文脉”。这本全书共二十三章,书中以《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两个部分总结了整本书。这两个部分,带我们走进了三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和主脉,是一部作为中国文脉重要载体的当代中国文学和书法史,并对每个时代中国文脉分别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余秋雨先生站在他个人的文化历史角度,展现了他的文化历史观和研究的心得,余秋雨先生更是在打开这本书的第一句话中就详细的介绍道:“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然而所谓中国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的看来,便是一个减法。减才能见其文学筋骨,减才能显露神韵,减才能得以知道何为文脉。但是所谓的减法,其实是由一个个加法演变而来。如若一个文脉没有中国古人那么多的文化底蕴,没有中国文人的文学力量和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样的文脉一说了,正如作者余秋雨先生所说,研究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历史,应当先做加法,然后去后做减法。
1.1
中国文脉的精神
本书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开始,带领我们穿越古代的一个个历史朝代,领略各个历史朝代中那些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和极富魅力的著名文人,探寻历代文人们内心的文化思想,了解历代圣贤们的思想生平,追随他们的宝贵历史生活足迹。在这本文学书中,通过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讲述,可以和中国的皇帝、炎帝乃至和远古的女娲、盘古相遇,还有可能会和先秦时期的诸子闲聊上几句,例如,我们可能会和孔子请教仁,和孟子谈谈义,和庄子讨论红楼梦,或许会和韩非子探讨一回法这些都是有可能的。继而我们会发现,这些文人都是一代又一代的著名圣贤和文人,都在以他们的历史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中国的文化。
孔子本着一颗礼和仁爱之心周游列国,他整整步行走了十四年,这十四年,他遇到的,有冷眼,有嘲讽,有摇头,有威胁,有推拒,有轰逐,却一点儿也没有让他犹豫停步。当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家时,家里的每一个人已经都已经不在了,他虽然让中国的天下人懂得了民族和国家,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家。韩非子步行走了十年,只是为了去抵抗和阻止这样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他以非常艰苦的生活方式和完全牺牲忘我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无比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承担起来。而墨子本身则实际上是对“义”最好的诠释,墨子学派的弟子人数以非常块的迅速发展壮大的,所有的弟子们在接到墨子的委托和指令后都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醒。据史书中的记载,一次墨家的数百名弟子,接受某君的委托各自守城,但此君后来因无法接受君王的追究而逃走离城,因此,墨家弟子所接受的这份守城请托很难再继续坚持,这数百名弟子便全部自尽了。这时墨家的司马迁首次派两名委任的弟子离开自己所在的城池,前去委任新的弟子做首领,可是两名接受委任的弟子在完成了任务之后,也仍旧选择了回城自尽。新被委任的两名首领阻止他们赴死的行为,他们也没有听首领的。为什么要去选择集体自杀呢?只是为了一个“义”字。既接受首领所委托之事,就要说到做到,宁肯以自己生命为巨大代价也要保全自己的信誉。司马迁受到了宫刑之辱后,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眼神再也没有亮过,但依然发奋地写下了《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这就是司马迁的人格和志气。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和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像李白、屈原、苏东坡、曹操、陶渊明、杜甫、曹雪芹、和现代的鲁迅等。他们都各有各的人格和精神,读的时候有时深深地会被他们感动,有时又深深地会为他们而觉得悲痛。但也正是从他们的文字和故事中,使得读者真正认识和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尊严和道德气节。读懂他们的故事就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
1.2
中国文脉的思想精神多元
要想考察我国古代的历史和精神文化主脉,就不得不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泰山脚下。在泰山脚下的这个文化话题要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从稷下学宫开始了解。
稷下学宫在当时曾是世界上第一所由中国官方教育部门举办、私家教育部门主持的,具有特殊高等教育形式的综合性高等学府。这样的综合性学府在当时中国的学术和思想史上不可多见,稷下学宫以非常高的文学地位和礼遇召集各个地方的人才,给予他们自主的选择去发展自己的学派,并互相间平等的参与学术争鸣,形成了当时齐国在思想学术上的一片繁荣景象。所以这样的一个结果,就使得学宫不仅是齐国一国的学术智库,而是成为当时规模体系最大的中国民族精神文化的聚集之处,也是最高学术等级的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的交流地。各种学派包括儒道墨法、名家、阴阳五行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及流,都曾很频繁地活跃在学宫所造就的舞台中。因为当时稷下的各个学者有不同的学派,学者们所持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又由于论争中的稷下学者政治的倾向、思维的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其看待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等都有所差异,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争论激烈不已,最终这些论争使得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文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在这些论争中,不仅充分地展示了各自的思想和理论学术优势,而且在论争中使得学者们也充分认识到各自的思想和理论存在弱点、差异,促使他们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这些相异的学术争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种类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渗透及融合。在这种论争的形势下,稷下学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学术中心。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和发展,真正需要得益稷下学宫的存在和传承,可以说稷下学宫本身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思想摇篮。
除了各种思想学派共存以外,稷下学宫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为让人出乎意料。他们不参政,却问政。比如孟子经常会给皇帝提出政策意见,即使被否定很多,但这并不会影响孟子在学宫地位,而当时在朝廷中备受推崇的黄老之学,也就是道家,也不会因他的荣誉在学宫内得到更高的待遇,各家学派的思想、地位都不受当时当权者的影响。真正地做到了只论学术。余秋雨先生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体和政治的结构是表儒里道法,而且还永远离不开一个真正的兵家。
这也表示说,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所极其庞大的学术宫殿里,一家学派独霸是永远不可能的,出现两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同样不会经常发生。所有学派的意见都应该是灵动起伏、中庸且随和的,或许偶尔会走向偏执和极端,但不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不久就又会重新走向中间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发展下奠基了当今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书中稷下学宫的这一章节,余秋雨先生还将中国的稷下学宫与希腊的雅典学园进行了对比,继而使读者在读书时联想到中国的孔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佛教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阿基米德也许他们是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人,让人不自觉地惊叹于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而雅典学园和稷下学宫在时间上算也不过前后相差了二十年。但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历史那么长,怎么能够看到让这么多开辟道路、建立学派的活在精神文明世界里的巨人,看到这么多常人远远没办法超越的那么多文学经典和艺术高峰,涌现于一时?虽然这个问题无法究其原因找到答案,但是当今人类却已经从根本上已经完全告别了荒昧,开始逐步发展走向了人文和理性。
作者:王靖宇
来源:知网
声明:所有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