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哪有什么世外桃源,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哪有什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只不过是知足者的自我安慰;哪有什么超然物外,只不过是隐者的自我净化。
陶渊明把他的从官生涯用一句诗概括: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起初我觉得并不觉得他哪里伟大,因为他不顾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辞官带领妻子儿女去过清贫的田园生活,这对妻子儿女来说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是就他个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志趣而言,他的选择是尊崇自己内心的,他也深知自己的抱负是在官场无法实现的。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陶渊明便是这种勇士,当他发现田园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依然热爱田园风光,并且能把我们眼中的痛苦转化成自己内心的满足,这便是他的过人之处。田园生活啊,怎么会只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和谐呢,肯定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但是陶渊明并没有抱怨现实的不公,相反他很知足,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来抒发自己躬耕归隐的决心。或许他宁愿自己在田园忙忙碌碌的,也不想参与官场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同时,作为一代诗人,他并不会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传递给他的每一位读者,他会把自己的心酸独自消化,给读者以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读到他的诗并不会为他惋惜生命对他的不公,反而能给我们看淡一切的坦然,这是其他诗人所不能传达出来的力量。
陶渊明的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愉悦,无不体现出陶渊明的淡泊名利和朴实无华。作为一个文优秀的人,竟然要亲自劳作,可能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苦痛。但是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辛苦劳动而减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耕种归来的欣然自得之情,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诗人的雅量和内涵,那种情感的真挚是无法弄虚作假的。他不加雕饰地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在他的笔下,没有心酸、苦闷,只有田园生活的美好,仿佛乡村的生活就是他向往的生活。
他想要的生活很平淡:有自己亲手搭建的茅草屋、有儿女绕膝玩耍、有妻子做好一日三餐、归家时有林中的花花宝草和叽叽喳喳的小鸟作陪。他会把浩渺星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当成自己的伯乐,在月下独酌,邀明月一齐吟诗作赋。他享受这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人生,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可以提笔作诗,尽情挥洒自己的壮志豪情。
坦白说,他并不完美,但是他在我心中人就是英雄。因为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陶渊明就是这英雄主义的践行者,他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英雄主义。他只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管别人是否认同,这就是他的人生境界。
文学作品是静态的东西,当书写者赋予它独特的精神内涵,它就会有无穷的感染力,能带给读者正能量。当我读到陶渊明的诗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他的诗歌表达出来的情感很质朴、很真实,可以看出他的诗并不是为了流传千古而作,相反他只是在用最纯粹、最干净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悟,而那种真挚情感的表达是与词藻是否华美无关的。当然,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否伟大,他的人生经历都是无可替代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但是其中的利弊得失还是要自己理性地去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