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湿疹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湿疮”
特征
对称分布、多形损害、有渗出倾
向、 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根据病程和皮损的特点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中医病名
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
发于手部者,称为“瘑疮”
发于阴囊者,称为“肾囊风”或“绣球风”
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
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
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
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
中医病因病机
急性:以湿热为主
亚急性:脾虚湿恋
慢性:病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乃致肌肤甲错
发于小腿者:经脉弛缓,青筋暴露
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
2、病因
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过敏素质(易感性、耐受性)
慢性感染病灶: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
内分泌及代谢变化:月经紊乱、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下肢静脉曲张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
外部因素
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
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
发病机制
在遗传过敏的基础上
受身体健康状况和环境因素影响
发生的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3、临床表现
急性湿疹
急性发病,弥漫性,边界不清皮损
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搔抓致糜烂、渗出
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可加重
继发感染时伴有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
亚急性湿疹
皮损:呈暗红色,红肿、渗出减轻
丘 疹、结痂、少许鳞屑、轻度浸润
如再次过敏或处理不当,可致急性发作或加重
慢性湿疹
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迁延而成
皮损:丘疹、斑块、抓痕、鳞屑
色暗、肥厚、干燥、粗糙、浸润
呈苔癣样变,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4、特殊类型
耳部湿疹
多发生于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轮上部及外耳道
皮损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
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乳房湿疹
表现为暗红斑、丘疹、丘疱疹
糜烂、渗液,上覆鳞屑或黄色痂皮
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
手部湿疹
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皮损多形
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水疱、糜烂
渗液、结痂;慢性时,皮肤肥厚
粗糙,皲裂,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小腿湿疹(郁积性湿疹)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
小腿溃疡,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
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
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
阴囊湿疹
局限于阴囊皮肤
有时可延至阴茎部
分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
钱币状湿疹
好发于四肢,皮损为红色小丘疹和丘疱疹
密集呈类圆形的钱币状斑片
境界清楚,渗出明显
慢性者,皮损肥厚
色素加深,表面有结痂及干燥鳞屑
裂纹性湿疹(乏皮脂性湿疹)
多见于冬季,老人多发
表现为淡红斑、干燥、脱屑
表皮可见细小裂纹,如同碎瓷样
5、经验与体会
内服中药不应拘泥于清热利湿之剂
其他活血、疏风、养阴等药,亦可随证灵活应用
病程短者,湿热困阻肌肤是主要方面
治当清心、利湿;病程长者,湿热化燥生风
耗液伤阴为主,且“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法当养阴润燥、搜风通络、活血祛瘀
部分顽固瘙痒者,可酌加镇静安神
平肝熄风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
合欢皮、夜交藤、石决明
生龙骨、牡蛎等,常获良效
6、西医内治法
抗组胺药和镇静安定剂
可选2~3种H1、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
瘙痒剧烈时,可加用镇静剂
非特异性抗过敏药
如钙剂、VitC、硫代硫酸纳等静注
瘙痒剧烈者,可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
糖皮质激素
虽具有较强的消炎止痒作用
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
故一般不宜选用
合并感染
加用抗生素
7、外治法
一、急性期
1.初期仅有潮红、丘疹、少许水疱而无渗液
原则:清热安抚,避免刺激。
选药: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等
2.水疱多、糜烂、渗出明显
原则: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
选药:3%硼酸溶液、10%黄柏溶液等湿敷
3.后期渗出减少
原则:保护皮肤,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
选药:糖皮质激素霜剂、黄连软膏、青黛膏
二、亚急性期
原则
消炎、止痒、干燥、收敛
选药
氧化锌油、3%黑豆馏油、紫连油(院内制剂)
糖皮质激素乳膏、糊剂等
二、慢性期
原则
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
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
选药
蛇黄膏(院内制剂)、氧化锌硫软膏
蜈黛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封包)、硬膏等
继发感染
加用含抗生素类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