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直到我想到了——
从身边的朋友开始,我要去采访100个同龄人,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青年,也许迷茫的时候看看他们还在坚持,就能够对自己说“你也继续前进吧!”
本期,是我开启年轻人的职业百赏企划后的第一期:
采访一个自称苦逼的、没资金来源也没名气的独立制片团队导演。
更新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拒绝吃药
独立制片,从立项、组建团队到实施、收尾都需要你全程盯着,好像一个项目经理。我的这种印象正确吗?
差不多吧。就说其实对于很多既没资金,又没人脉,又缺乏技术,完全不知道能做出个什么东西的……这一堆定语后面的所谓“团队”,对,说的就是我们这种,其实没分那么细。有些团队就只有两个人,基本上什么工作都要上手,身兼数职。制片人嘛,就是除了制片什么都做的人。
所以独立制片人拿到的都是些什么项目呢?
有些团队会注册一个工作室去接项目然后发家致富。还有一些是把自己想拍的拍出来,去投电影展和电影节,然后一贫如洗。我们属于后者。
之前所在的公司跟现在所做的事情就不太一样。公司的项目多是商业合作,比如说拍广告,做动画,包括抖音、快手之类的流行视媒体形式的项目也会接到。有客户需求(小声:就是有钱赚),我们就会努力去争取,去建立关系渠道。拍广告比较像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作流程。一个周期也许会花上一周到半年不等,要看这个项目的规模、资金投入,还有人员。
对于独立制片人,与其说是“拿到”项目,更准确的说是去“寻找”项目,说白点就是去寻找有钱的地方。项目内容会比在公司里有更大的掌控力,但责任的加重会转移在口碑的压力上,影片从头到尾都有自己需要负责的事情。
抖音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抖音它其实是经营一个个人栏目,多数都有一个独立拍摄团队,先去想一些小剧本,这种抖音剧本的量非常大。他们盈利模式就是“有了粉丝就有钱“,粉丝和流量是一切的基础。和电影短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把那些笑点和有趣的地方浓缩了,让你看到它的时候就能在几秒之内被吸引住。这是一种非常快节奏的表现方式。
视频节奏快不代表制作周期短。像B站等等平台上的自媒体,要彻底地投入去做一个UGC大号,一晃也许三五年就没有了。制作团队要考虑很多事情。所以说,还是选择比较重要。
现在从公司出来,我们作为一个制作团队,其中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不过可能,这个团队里我比较擅长制片导演摄影剪辑特效包装发行,他比较擅长划水而已。大家都是合作完成,商讨和考量的氛围更浓厚。因为人员很少,交流也更有效率。而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制作团队,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秉承独立制片的先锋传统,去发现一些关于电影的新的可能性。最后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独立电影制作团队,从主流的好莱坞叙事方式中挣扎出来,探索一条能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待客观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想去尝试的方向。
那你们都需要跟谁打交道呢?
和资方,和器材提供商,经纪人公司,行内行外,接触的人五花八门。
对于资方,过往作品的成功与否对于是否能争取到投资很重要,投资人会做风险评估,他们愿意承受风险的大小与你团队的实力相挂钩。而团队实力,很大程度会从过去的作品中展示出来,好的作品会增加说服力。
找演员的话,很多制作团队会用发通告的方式。对于小规模的制片,出于资金或制作周期等等因素的考量,通告的渠道也较为单一,比如有个演员群,或者豆瓣一个演员小组,电影团队就在里面发一则通告,某月某日,某场地,什么电影,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如果有意向的就发一段视频或者模卡给我们,我们再去做选择。正式点的,演员会请经纪人,这个时候会和经纪公司做一个三方的合作。多数比较小规模的制作团队,(连地铁公交费都是自己从大街上捡的),这个时候找演员就麻烦一些,发通告,找认识的人(或者导演自己上,导演化妆上,导演穿女装上),都行。在小制片的范畴里面,对演员的要求就没有,或者说没有办法那么高。
独立制片人的这个“独立”是相对于什么来说呢?
你知道电影制作的方式,大体来讲就两种,一个是通过制片厂等主流体系的方式,一个是通过大片场之外,也就是独立制片的方式。
两者的区别,直观感受上,预算的多寡就是最大的区别。当然,条件互换的情况也不少见,独立制片也可能预算充裕,通过制片厂也经常紧巴巴。
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很大区别。电影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体制关系,小团队做出来的电影肯定是跟这种大厂做出来的电影是不一样的。独立团队做出来的内容也许特征更加明显,形式更加先锋,讨论的议题会更加的敏感。电影虽然在传播学上是一种大众媒介,但独立电影有其独立于体制的特殊性,对于我们这种小制片团队来说,我们的片子在绝对意义上并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
为了进入这个行业中你受了些什么训练?
我本人的大学专业其实并不跟电影相关,是出于对电影的兴趣而开始的自学。大二拍了个人第一部电影,短片的话更早之前就有过尝试。这个时候都是以练手的目的去做的,把一些小的、自己认为有趣的想法去实现下来。库布里克不是说过吗,最好的电影教育就是动手去拍。
当时那部电影的制作是从头到尾一个人去完成的,大二开始写剧本、筹建团队。当时有作为两个社团的部长而得到的便利,就把这两个社团的人脉资源统筹起来,其实就是用“大家的电影梦“作为借口去忽悠学弟学妹免费帮自己做杂活。资金上,像我一个学生也没什么钱,就只有把那一年的学费缓交,用于印海报、租器材、请演员、买服饰道具等等,这样才拍完的。那时候是一切的起点,后来才一步步把钱赚回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我能一个人把一部片子从头到尾坚持做下来的话,我就假设自己在这方面是有“天赋”的。这种“天赋”不是说对电影本身有高人一筹的理解,而是能够努力善终一件事情的能力,同时也证明了自己对电影的兴趣。有没有兴趣需要投入才能发现,而投入做一件事情后如果还是坚持不下来,那我可以确定,要么自己没有参与这个领域所必要的能力,要么对它没什么兴趣。没有能力便不必勉强,没有兴趣更不必钻牛角,对自己的衡量很重要。对于第一部电影,我能一个人做下来,对结果也还算满意,就还是有点信心了。你必须先通过一个东西去认可自己,我是通过这种方式去认可自己的,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
大二拍这个片子花了多长时间呢?
前后花了一年半。拍摄花了一个学期,剪辑还有后期其他各种时间也挺长。
拍摄日的时候,早上五六点钟起床。搬器材到片场,然后吃点东西,打电话叫摄影起床。接下来布置片场,看看剧本台词有没有调整的必要,再打电话叫演员起床。拍完了太阳基本上下山了,就收拾片场去还器材。回寝室查看今天拍摄的素材,有没有需要补拍的,粗剪一下看看有什么逻辑漏洞。最后调整准备下一天的拍摄任务,循环。
从开始这些工作起,我的作息和室友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片子后来在学校放映,是因为我在拍片子之前先去找了学校负责电影的一个老师。他很支持我,虽然没提供什么资金,但是他在信心上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嗯。片子出来以后他还帮我去报了大学生电影节,虽然当时觉得“啊,这么垃圾的练手片还去参赛真是羞耻。”但他这个决定还是给了我很大鼓励的,很感谢他。
当真正开展工作的时候什么经验最有用?
不管是拍电影还是组建公司,我认为必须要有一个人是拍板的。核心团队里不要有太多喜欢“各抒己见”的人,意思不是说不要邀请优秀的人,而是领头人不能优柔寡断,让每个人都当决策者。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能够为某个团队目标让步一定程度自身利益的想法,当然这个团队目标一定要是基于整个团队共同的利益之上。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开始之前就说清楚,“希望大家在关键部分的决定听我的,其他时候我们一起放飞自我。”所以让大家相信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另外就是拍电影前期一定要准备得非常充分才行,不管是拍摄啊,剧本啊,还是人员、风格定位等等,事无巨细都要想好。至少要做应急预案。有些电影会特意用随意的方式去制作,但那并不是说拍摄前的考量也很随意。前期要在人员上多斟酌,开始制作就要完全以剧本为中心了。
工作中哪一环节最让你有动力,什么时候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呢?
大家把最终的目标完成,把电影拍出来的时候。拍出来是最大的喜悦,拍得好是更大的喜悦。在拍摄过程中,一些小纠纷得到解决,或者是发现某个创意非常“nice”,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特别的有趣。
你觉得自己要继续进阶的话,为了成为一个更成熟的制片人还需要些什么?
还需要钱(笑)。当然,钱是很重要的,交流,制作技术和对电影的理解肯定也需要继续进步。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入门”,登堂入室。入了门,再得到了法门,进步会非常迅速。至于我自己,现在还在摸索这个法门。接下来也还会继续其他领域的学习,单从电影本身去看待电影,也许狭窄了一些。
-END-
有一种幸福感从劳而有获中取得。
因为付出了你的时间,你的思考,你的沟通,你的技巧,才有了你独特的回忆。
亲手去创造什么的时候,你既恨又爱。
因为这代价很大,而往往这收获又看你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是否如意。
即便如此,你还是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