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农历2024年的腊月二十七,女儿带我游览了沙家浜风景区。
在驱车去沙家浜的路上,天下起了小雨,女儿说车上有雨伞,我亦兴致不减,于是继续前往。
关于沙家浜的梦,我已经做了很多年了。那时读高中,课本上有节选的京剧《沙家浜》的剧本选段。记得节选段落的主要内容有郭建光和沙奶奶的对唱。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分角色朗读,我读的是郭建光的台词和唱段。当然,具体内容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但是从那以后,对沙家浜这个美丽的地方,一直心怀向往。内心里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踏上这片遥远的地方。
中午将近十二点,我们到了景区外,在停车场停好车子,撑着雨伞,在入口处扫码购买了景区门票,进入景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广的广场,一面高大宽阔的石壁上,有开国上将、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巨幅题词:“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阳澄湖畔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 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天上下着小雨,温度不高,还有丝丝冷风,游客不多。我们向左走过东进桥,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便展现在眼前。 纪念馆前面是瞻仰广场,瞻仰广场的最前端是一座碑亭, 碑亭里的石碑上,“沙家浜”三个大字,是由叶飞将军题写的。广场两侧,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整齐地排列着,以“郭建光”、“阿庆嫂”原型设计的军民鱼水情大型群雕巍然屹立于广场中央。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展示了大量的革命历史图片和文物,展览内容围绕着“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军民鱼水情”两大主题,运用高科技艺术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抗日年代的历史场景,接受一次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景区面积很大,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出来,我和女儿便顺着景区的道路徒步游览。我们没有选择乘观光车,觉得步行更有助于身临其境,体验感更强。
我们顺路先来到了国防教育园,这里是沙家浜风景区为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普及国防知识,增强旅游可参与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而建设的又一新的亮点,面积很大。有拓展训练区,彩弹射击区,军事武器展示区、抢滩登陆射击场、户外野营帐篷区等部分组成。由于下着小雨,游人很少,我们在里面走了走,又回到景区的主路上继续向前。
前面出现了一处名为“鲍家湾”的水上廊桥,旁边树立着牌子,上面介绍说这里是鲍家渔村。我们走过木桥,来到鲍家渔村,只见河湾隐蔽,几处临水而建的茅舍,当年江南印报所和修枪所就驻扎在这里。屋内还保留着印报所和修枪所的布局,墙壁上挂着蓑衣斗笠。这样的环境,让我不由地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出现了新四军战士忙碌的身影。他们利用简陋的工具,修理旧枪,改装子弹,自制手榴弹等,又及时地把这些武器送到抗日前线。为了做好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印报所里的战士们,忙着写稿、校验、印刷,统一编辑出版了《江南》半月刊杂志和《大众报》,为整个地区的抗日救国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桥旁村边停留着一艘小木船,静静地浮在平静的湖面上, 无言地诉说着那并不久远的历史。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昔日的小船,是怎样繁忙地在湖面上穿梭,运送报纸和枪械,把革命的火种和抗击日寇的武器运送到各地。
从鲍家渔村出来,步行至紧邻路边的一处“文脉流长”的景点处,一位手捧书卷、目光坚毅的古人雕像,端坐在那里。 我没有看到关于人物的介绍,为写这篇文字,在网络上搜索,才知道这里介绍的是明末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刻书家、文学家、经学家毛晋。毛晋是江苏常熟人,刻书数量巨大,达六百多种十万余页刻版, 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为了中华文化事业的源远流长,对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介绍,沙家浜以前并不叫沙家浜,原来没有沙家浜这个地名,那是阳澄湖畔某个小镇被戏曲编剧虚拟的名字,后来因为京剧《沙家浜》名满天下,改名为沙家浜。
沙家浜风景区里的横泾老街,是景区内最有特色的一条老街,最精华的一个区域,观光车在这里有站点停靠。 在老街上,石板路、仿古建筑随处可见,充满了历史的痕迹。有餐饮店,戏台,布坊,农俗馆等等,如同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小镇一样。 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风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浓郁的水乡韵味和厚重的历史底蕴。
我们去的那天,由于临近年底,天下着小雨, 冬天本来也就是沙家浜风景区的淡季,横泾老街上偶有游人行走, 显得颇为冷清。 冷清中徜徉在斑驳的石板路上,仿佛行走在多年前的江南小镇,别具风情。如果这时候身边袅袅婷婷地走过几个撑着油纸伞,身着旗袍的江南女子,也许会让你产生一种幻觉,分不清自己是在戏里还是现实中呢!
横泾老街也被称之为“江南影视基地”,《沙家浜》、《金粉世家》、《茉莉花开》等数十部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拍摄。
沙家浜景区内的春来码头和春来茶馆是景区内的重要景点,我们在这里逗留了很长一会儿。它们与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和文化故事紧密相关,尤其是与京剧《沙家浜》中的经典情节,有着深厚的联系。
春来码头是沙家浜景区的一个重要地标,它不仅是景区内水乡风光的代表,也是革命历史故事的象征。在京剧《沙家浜》中,春来码头是新四军与当地群众联系的重要地点,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都是通过这里展开的。码头周围水网密布,芦苇丛生,展现了沙家浜独特的水乡风貌。
如今,春来码头已成为游客体验沙家浜水乡文化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在这里乘坐小船穿梭于芦苇荡中,感受当年新四军在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的历史氛围。码头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水乡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革命文化的元素,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
春来茶馆,在春来码头旁边,更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景点。它与京剧《沙家浜》中的经典情节密切相关。在剧中,春来茶馆是地下党员阿庆嫂,以茶馆老板娘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的地方。阿庆嫂机智勇敢,利用茶馆作为联络点,帮助新四军战士与敌人斗智斗勇,成为革命历史中的经典形象。
在景区内,春来茶馆被还原为一个具有浓厚水乡特色的传统茶馆。茶馆内陈列的与《沙家浜》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茶、听戏、感受革命年代的氛围。
位于横泾老街的春来码头和春来茶馆,不仅仅是景区重要的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和精神内涵。
游览过横泾老街,从春来码头和春来茶馆景点出来,我们顺着路标的指示,来到沙家浜的芦苇迷宫景点。
芦苇迷宫位于沙家浜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广阔,水道纵横交错,芦苇丛生,仿佛是一片天然的迷宫。这里水道蜿蜒曲折,芦苇高大茂密,虽然是冬天,芦苇没有春夏时节的绿意盎然,但是金黄的芦苇,景色依然十分壮丽。我们近距离地置身在芦苇丛旁, 细密的小雨洒落在茂密的苇杆和芦花上,发出沙沙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和谐。
芦苇迷宫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的芦苇荡曾是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基地。新四军战士利用芦苇荡的复杂地形,与敌人展开游击战,芦苇迷宫成为了他们天然的掩护和屏障。
在芦苇迷宫,藏着一处后方医院,据展板上的文字介绍,当年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西移时, 数十名伤病员留在常熟阳澄湖芦苇荡里的“后方医院”。当时完全没有武器掩护,主要靠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门板做担架,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芦苇荡和群众家里就是病房,生活十分艰苦。当时的伤病员处在缺粮少药,与新四军的部队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乡亲们和卫生员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克服药品缺乏的困难,就地取材,积极为伤病员治疗,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篇章。芦苇迷宫也因此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记忆。
我们站在芦苇迷宫的观景台上,漫步在步行栈道上,登高远眺,整个芦苇荡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禁让我思绪万千,芦苇迷宫不仅是沙家浜自然风光的代表,更是革命文化与水乡风光的完美结合。它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故事的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沙家浜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
在“后方医院”附近,我们矗立在蜿蜒的河道前,恰好有一艘小船,在迷宫般的芦苇丛中穿梭而来。 一位身着蓝衣的船娘, 在船头摇撸, 乌蓬下隐约看见两位年轻的游客。 这是游客在乘船体验这片芦苇荡所承载的自然之美与历史之重。
我不好意思对着她们拍照,待小船从身边摇过,赶紧举起手机,谁知那船娘正好回头,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浅浅的一抹微笑。立时,我偷拍的忐忑,完全消失了,赶紧回了她一个友好的微笑。
沙家浜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面积大约有六千亩呢。 凭着双脚,在几个小时内走上一遍,并不容易,所以有许多景点,我们也只是遥遥相望。
这里有宽阔的水面,也有狭窄的水道,大大小小的桥梁遍布景区,这里地沃水秀,粮丰鱼肥, 又是有口皆碑,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胜地。
女儿陪着我,在年末岁尾的小雨中,来这里寻访我年轻时代的梦,聆听历史脉搏的跳动,感受这片土地的永恒与不朽。冬日苍茫中,漫步水边,时不时地遇见一群水鸟儿,欢叫着自芦苇荡中展翅飞翔,拨动水面,带来勃勃生机。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了蓬勃向上生机的红色景区。
我对沙家浜的向往,源于《沙家浜》这部戏曲,源于语文课本上的剧本片段,源于剧中许多经典的唱段。而圆梦沙家浜,已是四十年后的2025年1月26日,农历2024年的腊月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