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的书,书名《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某日随手翻了一下,竟然停不下来。
每一页的文字都那么平实,但又钻进人的心里去。我不禁想看看这是谁写的,居然写的这么好!一看作者,吴非,不就是当年写《不跪着教书》的吴非先生么,当年被那篇文章触动,今天再次被他的书触动。
这本书一共五辑,每一辑的标题也是极为朴实的,分别为《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照亮课堂的光》,《常识,常理,常情》,《这些,和课堂有关》,具体到每一辑里的每一篇文章,也都像大白话一样,比如《我不愿在肮脏的教室里讲述美好》,《为什么要停下来打个岔》,《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不能以刁难学生为乐》,《过多的听课于事无补》,《不宜“推门”听课》,《一节假课能毁掉多少学生》……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人聊天,娓娓道来。
吴非先生在代序中写道,这本小书,收录的是近年他对课堂的一些思考。“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一直在一所中学教书,在讲台边,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可是,我却觉得这平常极了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多少不平常。
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着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而殚精竭虑,而思考着每一节独一无二的课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在他的课堂里,一直是“眼中有人”,而不是仅仅盯着“课”。
正好最近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是“核心素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先生引用陶行知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的话来对核心素养进行进行注解。
回过头看,吴非先生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恰好一直贯穿着这个理念。他剖析现在的一些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实践一些新的理论是好的,不过,如果总是把课堂当做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过于致力于去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可能会忽略教学对象,也就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没有“人”,那样的“教”是没有什么社会价值的。他说,“东鲁春风吾与点”,是极高的教育境界,也应当是极平常的教学常态。
这一点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是深有体会的。有时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为了让人眼前一亮,整天消耗无数脑细胞去想创新的点子,但凡人家用过的都跳过,结果想到茶饭不思,睡眠不安,有时焦虑得都想要放弃。可是,突然在某一瞬间想到,我这课到底是上给谁看,是为了什么而上的。想到从前一位同事讲的,公开课好比人参燕窝,偶尔吃吃是可以的,天天玩各种花样还是教人难以消受的,所以主要的精力还是要花在平时的家常小菜上,把家常菜炒得如同周国平所言的“清淡而浓郁”的境界才是更重要的。如此,则不再纠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思路哪怕常规一些也没关系,只是更关注自身功力的提升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们课前预设的千千万,也许都不如课堂上学生自身生成的资源来得更丰富、生动和精彩。
在其中的一篇文章里,吴非先生讲了一件与“人”有关的小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大概讲的是在一节语文阅读公开课上,老师居然花了两分钟去提问了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而且那个小个子男生的回答也实在不算精彩,而老师却给了比较夸张的表扬,很多听课者觉得这两分钟有点不值得,或者说这个问题有点多余。
吴非先生却不觉得多余。他说,每个人的课堂不一样。也许在这个语文老师的课堂里,这个小个子男孩本来就比较自卑,再加上阅读困难,虽然他想学得好一些,想有一些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大多数问题对他而言有点困难,他不敢举手。而他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眼中有人”的老师,她一直在观察这个男孩,知道他以及如他一般的部分学生需要一些“够得着”的提问,他们等很久了。在这节公开课上,她看到了这个男孩子专注的目光,她想是时候了,所以她在那个当下起心动念看起来漫不经心地多提了一个问题,结果太棒了,这个男孩回答出来了,她很肯定地笑着表扬了他,这可是他第一次准确而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呢!这预设之外的提问也许会影响专家组队她的评价,可是她才管不了那么多!她只知道不能让她的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不仅如此,吴非先生还作了如下的推测,这个男孩子回家了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自己在公开课上回答了问题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结果他的父母露出了久违的欣慰的笑容,甚至还有可能转过身偷偷抹去欣喜的泪花。
之后受到鼓舞的男孩子,在数学课、英语课上愈加专注、积极,所以也吸引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注意,一段时间之后,他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学生们,会不会觉得这个问题多余、浪费呢?不会!他们会看到老师眼中的善良,心底的爱,他们会更希望走出教室后也能成为这样的人,他们也会因此更懂得了什么叫同窗之情。
这篇文章结尾的一段话更是让我感动。吴非先生说,“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损失”。旅行者经常地停下来等掉队的伙伴,也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全力寻找一名失踪者。你如果看《拯救大兵瑞恩》时落过泪,你同样应当想到:为了一名学生的进步,这位老师和全班同学停下来等了两分钟,仅仅两分钟!”
我想到去社区上公益课时,一名小朋友很爱讲,可是你不管问什么问题,他都能转成讲自己的故事,我在心里就有了点小想法,想着尽可能减少他这种离题的表达,可是后来我们讨论到一个问题,我说如果你的朋友比约定时间晚来半个小时,可能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位上中班的小朋友依然高举着手,我只能让他讲,他说:“可能我的这个朋友在路上遇到一只流浪的松鼠,然后他要去给这只松鼠喂食,而且,后来他还把这只松鼠带来见我”天!当时我真是被震惊到了,我觉得自己是差点忽视了一个天使,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点赞,下课后他跟我很亲地道别,并问下一次课的时间。
我想到,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初心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眼中有人”吧,我们能看见我们的学生,其他的标准都是次要的,且坚持如此自始至终。
后记:
本来写这篇读书笔记刚开始是为了交作业,可是写着写着倒是把自己写得清晰起来了。所以有很多事情可能刚开始是被动去做的,过程中却发现有意外的收获。
我在写的时候,想着称呼作者什么,吴非老师,似乎太一般了,我还是更愿意称“先生”,这是古代对老师的称呼,我总觉得比现代的老师称呼更多了庄严之意。
此刻儿子熟睡中,我敲着这些字,内心空前的平静。在想,无论生活或者工作再忙,看看书,写一些无论有没有文采的但却是发自心底的字,总是能让人的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静的好方法之一。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在尘世的喧嚣中保留一隅精神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