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吉祥里,厚道酒店,202房间,酒后短暂酣睡,却预示着失去整夜睡眠。
清晨,揣着满满的心事,从西安北,到北京西,在寒风中迎接扑面而来陌生且亲切的脸庞,这是我生活着的国家和时代。只要活着,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时代。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沉重,因为他不知这文字背后,隐藏着友人身患绝症的噩耗。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以为遥远的黑犀牛,庞大的身躯飞奔而至,防不胜防,也无处躲藏。
揣着满满的心事,从现实起步,向梦想出发,我想挣脱这世俗的引力,直面陌生,迎接新生,与一成不变的命运做殊死搏杀。人生万事,不可能尽如我意。此去征程,既然出发,便一往无前。无论结果如何,人生都需要时刻准备着,为梦想奋力一搏!
这心事并非仅属于我,也属于你,属于每一个在新年的风里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前行者。我在,或者拥挤,或者空阔的站台,等待你们,目送你们,迎接你们,或者,与你们一路同行!
2019年1月6日,中午13点57分,在河南鹤壁高铁站候车室写下如许文字,此时,G660次列车正在缓缓进站。
随后,在300公里时速的疾驰中,我迅速调整精神进入《论语》状态。因为只有《论语》,能拯救一切现实的悲伤与绝望。
难道《论语》还有治愈精神创伤的疗效吗?非但是《论语》,任何一部好书都可以,读书的一种功能就是让人忘我,忘却身边现实的,琐碎的,烦恼的尘世,将自己置身于美妙的思维空间,不被现实物质所困扰的思维,使我们摆脱物质引力,漂游于失重的精神真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在中国古时代指春夏秋冬的季节,称为四时。学,是人类认知自然界,认知社会,认知自我的过程,这些通过认知自然界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要像农人按照一年四季的时令,去从事不同的农事一样,在劳动实践中运用知识,运用经验,让认知的理论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服务,并且从改造自然中获得利益和收获,人类才会从知识中获得快乐,进而在认知自然,求索知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从求索知识中获得乐趣,进而对“学”知识,尤其是以读书为主要形式的“学”产生强烈的抵触和畏难情绪呢?
关键就在于,他没有遇到,或者创造合适的,满足条件的“时”来运用和实践知识。这话说得有点拗口,白话说就是他所学到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用上派场。比如,学校时学到的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跟他工作后用来挣钱养家的车钳铆电,钻井采油有毛关系?既然没有一点关联,花费那么多岁月精力,去学毫无用处的之乎者也,哪里会有快乐可言呢?
人生要快乐,就是要不断通过“学”,去认知自然界和人类自我,并且还要创造条件,去实践和运用通过“学”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让知识成为改造自然的力量,称为改变命运的力量,称为改善灵魂的力量。让人在知识中获益,不管是使用木棍采集到树枝高处的果实,还是用石器狩猎比人类强壮的野兽,不管是用飞机让人类一日千里,还是用网络实现地球村的信息圈,人类总是在不断探索对宇宙和世界的认知,并从实践认知中获得巨大利益,进而对探索未知的“学”充满了快乐的欲望。
学会一项技能,赶紧找机会运用和实践,让技能创造利益,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这必然是个其乐无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