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这就是所有成长的脚本。一旦你不愿意演出前三幕,后面的故事也就无从开始。”
看到这句话,终于能解释我在之前《梦魇》提到的,现在在某些重大失去或者痛苦事件中,我并不希望自己过早的走出负面情绪,我需要在痛苦中收获更多反馈的这种心情。看来我没生病。
他说:“成人礼是脱离他人的认同,置身于真正的孤独,独立完成艰巨的任务。”
想起当时复读时一个人生活,临统考前,钱包丢了,以至于身份证,准考证,银行卡也都不翼而飞,失去了在当时重要的一切,而我孤注一掷的没有与家里人联系。那一刻,我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强迫自己长大,一个人面对问题,变得更勇敢。
而现在,我拿着我仅有的三万块钱去交研修班学费的那一瞬间,我却开始恍惚,这与勇敢无关,只是我忽然不明白很多东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金钱,似乎是从小到大,对于它一直我也没有什么概念,形成了一种消费的模式,多与少并不会改变我什么。能做的、能花的都已经成为公式。因为这种不在乎与无所求,当我失去一切觉得痛苦的时候,我竟会对于这份痛苦有些珍惜。
我会从痛苦中好奇,好奇别人价值观。好奇别人的生活,甚至是从羡慕、嫉妒的情绪中寻求收获,这与我天生就想骄傲的活着有很大不同。我好奇的是自身的变化,一切负面情绪可以让我觉得孤独的,我都会作为成人礼。
他说:“失手、失败、被抛弃、被生活欺骗、被淹没。这时候的痛苦、羞愧后会百感交集,像在大广场被扒光衣服一样尴尬。接纳自己此刻的空洞与无能,是成长为自我最重要的一步。正如每一次新生都伴随着母亲的痛苦,每一种痛苦都是新生的气势,要学会的是,读懂它。”
当我失去一切的时候,其实在24小时内我是乐观的,24小时之后,我痛恨乐观,痛恨自己对待拥有的一切如此草率。我就这样失去了让我变得强大、勇敢、骄傲的资本。曾经的这种依赖让我觉得,父母不会让再让我拥有这么大的权利,我也觉得自己可能无颜再去索要更多。但事情最终也没能像我想象的一样发展。
一个月过去了,除了勤俭节约之外没有影响我任何生活,我甚至又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又开始计划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仿佛这种状态并没有因为失去而让我停滞不前,我希望之前的教训让我未来的决定更谨慎,它终将成为护佑我的警钟。
安徒生写到: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呆过,就算你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
很多时候做一些决定都会觉得孤独,感觉自己像一个疯子,在孤独的疯狂中还期盼着有些同路人。就像现在这种情况我还是去看了厦门湾,当我对别人提及的时候却没有人可以理解我的疯狂,终于知道自己怎样在一个圈子里慢慢变得不一样,慢慢变的更好。虽然孤独,却让我满足。
特蕾莎修女说:不要等待谁来带领你,先独自去做吧,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我总是觉得自己遇到了很多贵人,才促使我遇到这些机遇。可是后来慢慢发现,我是要先有改变的想法,然后才会慢慢的遇到这些人。原来一切的改变 还是要源自于内心。
臭臭问我,你早知道这样的话,还会离职么。我是觉得,我活着需要巨大的成就感支撑,在于几个方面,如果一方面一直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出问题了,我难道会让原来有问题的还停留在问题中么。
这可能是我无论如何都会让自己向前走的原因,对于我来说只可以越来越好,没有变得更差这个选项。
我说:年纪轻轻能把这么多钱整没也是没谁了。一凡说:你有能力整没,也有能力整回来。
一凡说完这句话我有点亢奋,但又回到了自己的懊悔中。我总是希望一切早知道,感觉人活着总是要很小心,上天很严格,稍有不慎过往得到便不复存在,真的是难。我一直觉得不必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向前走就对了。我可以感受的到我的欲望是无限扩张的,早晚我会来思考这种无限扩张是不是有问题,但是现在的我觉得它可以先扩张下去。
我还是觉得有所追求是好事儿,至少可以证明我活着,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与原来的自己越来越不一样,一直这种状态活下去,会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