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小愉
1、
早晨去找同事王丽谈事情,一进屋就看见她顶着两个大大的熊猫眼,我说你这是怎么啦?她很无奈的说还不是我家孩子,都快气死我了。她家孩子今年初二,每天6点多放学到家不写作业,睡觉。9点多起来开始写作业,而且从开始写作业就唱歌,一直唱到结束。
从开始写作业就以要订正为由拿上妈妈的手机,而且还不让妈妈去他屋里。王丽说我这个心累啊!
相信很多家庭在教育熊孩子的问题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父母的心病。比如孩子不守时,写作业磨蹭、小动作太多,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和父母对着干,或者是打游戏上瘾,面对这些问题时父母或情绪激动,简单粗暴;或隐忍不发,憋成内伤。不管怎么处理都让父母很焦虑,感觉很痛苦。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教育孩子是很累的一件事情。
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的女儿玛丽曾经在一次教育论坛上说: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你的方法一定是错的。
2、
二胎政策放开之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们感知着现在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理所当然的对孩子将来面临的压力做出了提前预判。所以,父母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报各种培训班,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希望孩子将来成才,能照顾好自己和家庭。
前段时间同事李然上二年级的孩子发烧了,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二次发烧了。李然表示很焦灼。说起课外班,她说给孩子报了三个:英语、奥数、电子琴。英语每天都有作业,包括视频作业、默写作业;电子琴要考级,所以每天需要练琴,加上孩子身体底子弱,所以就经常生病。
听完她的话,我和另一个同事一块给她说给孩子减负吧,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你至于给孩子这么大压力啊。同事很无奈的说:“没办法啊,我这还算少的呢,他们班还有报7、8个课外班的呢?”
现在各培训机构都打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家长们也乐此不疲。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给孩子加码。上了小学,家长更是各种速成班、培训班的给孩子报。课余时间,家长不是在陪孩子上课就是在带孩子上课的路上。家长给了孩子太高的期望值,除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或者不好好练琴,家长还会急躁、焦虑,自然会认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3、
同事王丽30岁生孩子,对儿子宝贝的够呛。以前聊天的时候她就说他家儿子啥都不会干,她也不让儿子干。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她说她家儿子脱下来的臭袜子要放到她的枕头底下。孩子特别不愿意洗澡,每次都得她硬逼着去洗。
说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家那小子》第一季中朱雨辰的妈妈。朱雨辰家里的一切都要靠妈妈来打点,所有的东西都由妈妈分门别类的归置好,朱雨辰需要什么东西只管问妈妈要。朱雨辰读大学时,开学第一天,别的同学都是自己铺床,只有朱雨辰是妈妈给铺,不是他懒,是妈妈不让干。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是包办型父母。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的时候,看着孩子把饭撒的那都是,你说还是喂吧。早晨起床,孩子自己穿衣服太慢了,你说快点妈妈帮你穿,不然迟到了。上小学了,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你说来吧妈妈给你整理……就这样你一点点的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你说,没关系,长大了就都会了。
是的,正是你这种思想让孩子不敢面对困难,遇事总是畏畏缩缩。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没有施展的空间,没有试错的机会,哪来的成长?孩子没有亲自去做,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想要感受教育孩子的乐趣,父母需要作出改变。
1)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赋予孩子失败的权利
2018年高考结束后,重点高中的一个考生跳楼了。这个孩子从小成绩就很好,在父母的期盼下,他一直刻苦努力,不敢懈怠,但是就在高考前这个孩子突发高烧,影响了发挥,致使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让他无法面对自己和父母,最终跳楼身亡。
现在很多孩子不敢失败,追根溯源,都是从小父母给予了孩子太高的期望值,并逐渐演变成不允许孩子失败。生活和学习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住挫折,而有过失败经历的孩子,更敢于尝试,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
父母都期望孩子优秀,但是优秀并不等于不能失败。父母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赋予孩子失败的权利。鼓励孩子大胆的尝试,即便孩子尝试后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他可以从失败中得到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是你应该鼓励孩子失败后不放弃,勇敢的站起来。
2)不要总和别人的孩子比,要和自己孩子的昨天比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尤其是妈妈。不管是小区里邻居聊天,还是同事之前的聊天,怎么绕都会绕到孩子身上。聊天的过程中妈妈们就会不停地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人家的孩子三年级字写的特别工整,人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又是全班第一,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拿的出手……一次次的比较让妈妈的焦虑症越来越严重,因此对孩子加码、甚至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喊大叫、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作比较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比如在我们的工作领域,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对于其它领域来说我可能一窍不通。孩子也是也是一样,父母首先应该承认孩子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存在差异。
父母总觉的孩子不够努力,所以对孩子的成绩总是不满意,总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实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当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让妈妈满意时,就会产生挫败感,最终让孩子选择放弃,产生厌学、做事没有长性等父母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去年暑假之前我和很多妈妈一样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孩子取得了成绩兴高采烈地拿给我看的时候,我会说出这次的不足,并且告诉孩子还可以更好。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和我都不快乐,并且我的焦虑严重的影响了孩子。还好某天我突然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马上投入学习,改变了自己。
认可孩子的现在,肯定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今天较之昨天的进步,由衷的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样你就会对孩子感到满意,不会焦虑,不会批评孩子。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成绩的提升,叛逆的改观。
3)做孩子的灯塔而不是保姆
朱雨辰的妈妈事事都给他做好,怕孩子受苦。殊不知,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现在有你护着,你认为是爱孩子,可是将来生活的苦还得孩子自己吃。
父母只需要教给孩子方法,给孩子引路,具体的操作让孩子自己去实践。比如辅导孩子作业,孩子遇到了不会做的数学题,父母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里面包含了什么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得到什么条件,让孩子内化于心,而不是替孩子解答。
你不可能打理孩子一辈子,所以你应该把你的付出的权力还给孩子,只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灯塔,给孩子指明方向。
所以,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父母找到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