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年8月30日,对于福建林家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伴随着一阵阵尖锐的哭声,在全家人欢声笑语中,林家又添了一名男丁。
谁也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家伙将来会成为高高在上的钦差大臣,引领全中国的风云变幻。
谁也不清楚,55年后的他,将以非凡的勇气,超卓的毅力,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民利益奉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为中国近代历史翻开崭新的篇章。
他是林则徐。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心屹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第一幅即是“虎门销烟”。
周恩来先生在其背面写道: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虽未曾亲眼目睹那凌厉纵横的文字,单从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气调中,大概能体会周总理激昂的情绪。
只是为什么是1840年?
为什么要从那个腐朽而自大的清廷所统治的时间开始算起?
思来想去,大概只有一个原因了。
因为有林则徐!
记得初中时候学过一首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仍能背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传说是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却道出了林则徐一生的行为准则,忧国忧民之心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又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同样感情真挚,情深意切,与此诗相比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大概是那种英雄落幕的悲凉与痛苦与其坚定不移的意志交相辉映的声音,就好像刀剑相交,铿然长鸣。这般磅礴大气,恐怕是歌颂爱情的篇章所难以表现的吧。
林则徐先生早年家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始终鼓励他立大志,成大事。其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教育态度既讲究又开明。循循善诱,不求背死书,上死学;但求修身养性,济世救民。
这倒是和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理念颇为相似,无疑在幼小的林则徐的心中打下来坚实的印记。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八九岁时写下“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名噪一时。
其母亲也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儿子的学习。林则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忆述:“不孝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辄正色曰:‘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正是这样贫苦的生活,严格的家教锻铸了他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生活作风。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则徐在两湖总督任内向道光皇帝上书言事,痛陈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量倾销鸦片的危害。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道光读后深为所动,于同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
他有勇有谋,到广州后先赴各烟馆实地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真凭实据,随后传讯十三行洋商,命令鸦片贩子们限时缴烟,并保证今后永不再犯,他还郑重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他采用铁腕政策,进行军事改革。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多次英勇地挫败英方的挑衅。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重重压力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为避免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所导致的膏余渗入地中的情况,林则徐采用海水浸化的办法,即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
各名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搅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所有外国观察员无不对此心悦诚服,并对林则徐脱帽致意。
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我们已经反复检查硝化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这项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不仅获得了中国军民的支持,就连久居深宫的道光皇帝也对之大加赞许,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
然而在不久之后,面对英国军舰黑洞洞的炮口,惊慌失措的道光将罪愆一把推到林则徐的身上,并斥责他胡作非为的行径。我们的民族英雄就这样被革职查办,“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曾灰心丧气,止步不前。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行坎儿井和纺车,当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称之为“林公井”,“林公车”。同时又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
也许当政者能轻而易举地抹掉你的丰功伟绩,但你的身影永远不会从人民的意志里消失,你活在每一个仰慕你的高尚品行,感激你所作所为的人民大众的心中。
终有一日,英雄作古,化作时间的粉尘,再也找寻不来,但那泛黄的历史书页中,仍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你的伟大,你的光荣。当那些所谓的高明之士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时候,你却被雕刻成石像,屹立在巍巍广州,也屹立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中,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将如此!
五千年中华感谢有你!
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