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些大成就的文化人,比如说李白和苏东坡,他们为世人所熟知前基本上都是寂寂无闻,没什么大的作为和影响。可是,一旦出山,便如石猴问世惊天动地。现代的沈从文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湘西家中或者到了北京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当时的文艺圈看不起,可没想到一篇《边城》的面世即敲开了他进军北京文艺圈的大门,同时也奠定了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学里独特的地位。沈从文的出现,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震动了当时盘踞北京的左翼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他一个人擎起了京派文学的大旗。
沈从文的文学之路走的太让人匪夷所思了,他不同于鲁迅的弃医从文,沈从文是从军旅生涯改行到文学道路的,也算的半路出家吧。他的文学道路就像他从湘西大山里一步步走出来到城市并跻身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背着湘西来到了现代化的摩登世界,他的文学世界就是他要向世人推荐的他的特产——湘西。
沈从文出身于军旅世家,祖父做过清朝的贵州总督,回到湘西后不幸病逝。沈从文父亲算是新派革命党,在辛亥革命前后领导了湘西地区的起义。沈从文兄弟姊妹一共九个,哥哥是当兵的,表格也是地方武装成员。沈从文从小生的身强体壮,母亲也想把他往当兵这条路上引。
在湘西,当兵是当地人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途径。湘西历史上文人出名的就只有熊希龄一个,但是总督提督军门怕是手脚并用也数不过来呢。清朝时期,朝廷在湘西设置边防驻军,专门对付意图谋反的苗族人。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情形依然没变,当兵的可以随意杀人。沈从文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当地士兵对苗族人的大屠杀。一次四五百苗民被拉到河边砍头,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我们的小沈从文想不通当兵的为啥要杀人,他问父亲,父亲答不了。他便壮着胆子去翻看那些横七竖八的躺倒在河边的尸体。
可是小沈从文生了一场大病,从此身体变得干瘦猴精的。母亲一看这身板从军是不可能了,便教他识字。四岁的沈从文就能认全六百多汉字,看东西常常是过目成诵。父母对这个儿子也格外爱惜,送到学校去读书。老师教的东西他只要读上七八遍便能够背诵,可是老师对他这样的优等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关注,反而是那些调皮捣蛋不上进的学生争了不少宠。小沈从文便觉得学校没意思。他要到外面去看看更大更好玩更有意思的世界。
于是沈从文便成了一个整天逃课出去玩的坏学生。他拎着竹篮子从家里出来,把篮子寄存到城外的土地庙里,然后到处晃荡。河边、山上、城里,树上、水里、墙头上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喜欢爬树,和小伙伴打赌看谁爬的高,因此认识了三十多种树,一天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伤了脚,在菜草药的山上又认识了十几种草。他从城里北门进城,不直接去南门的学校,而是又从西门东门再绕道北门,总之是要把城里的每一间铺面每一个行当弄明白。什么打草鞋的、磨凉粉的、烧包谷酒的、打银器的……没有他不感兴趣,没有他搞不懂的。当然,回到家里被发现逃学了少不了一顿惩罚,沈从文的父亲教训起孩子来可是绑着双手吊打,一点儿都不含糊。
湘西地处三省交界处,兵、匪横行,哥老会势大,苗人好勇斗狠嗜杀成性。见惯了打打杀杀流血死人的沈从文,从小便喜欢打架。但是这种决斗或者打架却遵从古老的社会伦理,那就是一方挑战,另一方必须无条件的应战,事后不再找茬秋后算账。即使一个人面对一群对手时,你也不用畏惧,你可以在众多对手里挑选和自己等量齐观的来对打。
沈从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尽管母亲给他换了一个又一个学校,请了一个又一个老师,可是沈从文始终对这本小书提不起兴趣,他更向往的是学校外书本上没有的那个真实的世界,那里有少年的童真无邪,也有成人世界里的流血和死亡。所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有翠翠这样美丽的精灵,有哥哥为不与弟弟争一个女人而选择自我牺牲。这就是沈从文,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对待死亡是如此的坦然,甚至近于冷漠,可是现实生活里他却绝对算是个和平主义者。
湘西,成就了沈从文。
沈从文,也成就了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