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我们萌娃课外学堂组织班上的学生到墨园村参加了插秧活动。孩子们从最初的不想往烂泥里踩,到最后不愿意上来,直喊着“让我再插几棵”,看来孩子们的收获不小呀!
吃过晚饭后闲聊,我问予儿:“这次插秧,你有什么想法呀?”“插秧很好玩呀!我一开始在泥水里感觉脚都拔不出来了,拼命喊谁来救我!然后江怡贤和丁梓涵都有来救我。”予儿嘻嘻地笑着说。
嗯?插秧很好玩?这好象跟我们的预期有点不一样嘛,按套路难道不应该是“插秧好辛苦呀,粮食真是来之不易我以后要好好珍惜”之类的?予儿,你有点不按套路出牌呀!这叫我怎么接呢?
“妈妈,为什么我们是插秧,那个农民伯伯后来是拿秧苗往田里抛呢?”予儿继续发表她的感言。
很好,问题来了!我说:“这种插秧的方式叫抛秧。你发现这些秧苗有什么特点吗?”
“秧苗的根有一小团泥土包着,”予儿说着兴奋起来:“知道了,这样一扔下去,秧苗自己会站起来!”想想可能有点不甘心:“那你们为什么不让我们抛秧呢?”
“你觉得插秧和抛秧有什么不同?”
“抛的秧苗没有我们插的整齐呀!可是我们好累的!腰也酸、腿也酸的。”予儿还是觉得有点不公平。
“是挺累的哦,农民伯伯这样插秧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啦!正是因为人们觉得这样插秧太累了,所以发明了抛秧技术。但你也发现了,抛秧也有缺点,所以,农业科学家就发明了插秧机。”然后我们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原来世界上第一台插秧机是四十年前,由中国农业工程师发明的,当时还做为国礼赠送给日美等国呢!
予儿说:“有插秧机就太厉害了,我们四十多人一个上午才插完那块地,用插秧机可能一下子就插完了!”
“对呀!所以你看,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人。还记得我们去年割稻时在田里看过的联合收割机吗?”
“记得记得!”予儿大笑起来:“那时徐浩轩还以为是让我们开收割机呢,太搞笑了!”
“那样一台收割机,一会儿的功夫就把一块地的稻谷收割、脱粒出来了,多快!你们一上午才割了那块地的一个小角。”“还累得半死。”予儿赶紧补上一句。
“是呀,累过才知道农民种地的不易嘛!有人就想改变这种现象,发明出了这些好东西来帮助农民,所以社会才会进步嘛,对不对?”予儿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她听懂了吗?入了心没有?不知道,但她能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过了一会儿,予儿感慨地说:“妈妈,农民伯伯好累呀,而且,听老师说农民伯伯种地的钱也好少哦。”接下去予儿是不是要说妈妈我以后不想当农民了,然后我就说,那你就好好读书呀,以后就不用当农民了。剧情要按这样的套路发展下去吗?
不不不,这绝对不是我们萌娃课堂举办插秧、收割活动的目的!我们常感叹这个社会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如果我们带孩子参观工厂、体验农事活动,只为了让孩子生出“为了不当工人、农民,我要好好读书”的观念,那我们不也是在把下一代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该怎么跟孩子谈这个问题呢?
我说:“农民种地收入低是因为一块地的产量很低,要养活一家人就很难。但假如稻谷的产量高的话,那就会改变这种现象了。有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立志要改变农民生活艰难的现象,长大后努力读书,钻研农业科学知识,后来改良了稻谷的品种,让世界上许多人都能吃上饱饭了。你说这是不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我把网上搜到的有关袁隆平院士的资料给她看:“你看,他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名人了呢!”
“妈妈前段时间还看到一条新闻,河北90后的大学生和他的几个同学回乡创业,承包了4000亩地,利用科学的载培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不仅给自己创造了财富,还带动农民也富起来了呢!”“农民没有地了怎么会富呢?”予儿有点不明白。
“你想哬,农民把地租给农庄,是不是有一笔收入?”我还没说完,予儿抢过话头:“我明白了,农民可以去打工,这样他就有双倍的钱了!”很好!想明白了,看来逗号老师的财商课没白学。
“你看啊,不管是发明新机器帮助农民伯伯,还是发展农庄带领农民富起来,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依靠科学技术。还有,一个人如果只想着自己一家人、几亩地,那他的世界就太小啦,他也永远做不成有价值的事,对不对?”也许是参加过割稻和插秧的活动,自身有切实的感受,所以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予儿居然也听得很认真,不时地点点头。
孩子还小,跟她说这些有用吗?看着孩子认真的小脸,我想,今天交流的这些内容,大概也会像他们插下去的秧苗一样,它们会成长起来的。等到秧苗们郁郁葱葱,连成了一片,到时会怎么样呢?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