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一个宴会上知道“江城(river town)”这本书的。因为家族遗传,我一沾酒就会浑身通红。老外同事看到后说你这是过敏。你们中国人很多都这样的,何伟在“江城(river town)”里面写了的。据他们说,这是一本特别棒的关于中国的书。
第二天,我向同事借了这本书。必须要说一下,今天,这本书终于有了中国译本;另一个羞于言表的事实是,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9年,还没有看完。其实不止是这本,我看了9年还不曾看完的书还包括: 文学与艺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李白和杜甫,以及很多本国家地理杂志。其他看了开头就丢开的书举不胜举。以至于在和文化人闲谈的时候,但凡他举书名,我都曾看过封皮和内页,也可以聊上两句。但内心知道,自己基本上和买名著书皮充门面的暴发户没什么区别。
或者说,对于严肃文学,我已经彻底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所以,当我兴致勃勃地在手机上看宫斗宅斗狗血言情时,当我肝肠寸断地为天雷滚滚的魂穿奔穿甚至兽穿而纠结时,当我嫌弃不已地品评三少西红柿的玄幻时,时光已经呼啸而过,转眼间,我已经不能淡定地阅读。浮躁和不安的情绪候屡屡浮现,做不到定静安虑,何谈有得。书架上的书尘土已封,脑袋里荒芜生草。昔日的文化沉淀在一日一日的浮躁中消磨,记不得多长时间都不曾有耐心写一篇日志,唯一的文字贡献便是废话连篇连语句通顺都成问题的微信心情和微博。每次写文案,都要用百度再百度,以确定自己用词恰当。全无小时候拿新华字典当课外读物的精神。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对于自己可以达到的却未曾达到的,可以得到的却没有到手的都有一种微妙的不甘心理。所以,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了很久后,我又拿起了江城(river town)这本写于90年代的书开始阅读。作者是何伟 ,一个来自美国在重庆涪陵师院支教的老师。他通过自己的眼睛,为不了解中国的人描述一幅幅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画卷。也为国人描述了自己习以为常、外人却需花时间和代入感去理解的一些行为和习惯。何伟后来成为了纽约客的记者。他一贯的叙述风格是专注于细节描述,隐隐带着一股自己都没有发现的优越感和悲悯心。他用自己的节奏娓娓道来90年代长江边重庆小镇的日常生活。起初你会觉得怪异,后来再后来你会发现,是的,这就是那时的中国,这就是人生。
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经常有人问,你看这个有用吗?你不如看看对自己职业有用的工具书。其实,有用的工具书也好,无用的闲杂书记也好。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妙处。阅读者的心态决定了阅读的质量。阅读不该只为了有用,更多的是为自己带来快乐,为生活带来充实,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而言之,读而有感,读而有乐,读而有思,这样的阅读人生,对我而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