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注定是焦虑的一个月。
儿子上幼儿园了。对于慢热敏感的他一下子要融入一个多达37个小朋友的班级,对他来说节奏有点快。有点喘不过气。
第一周,从在家里就开始哭着不肯去幼儿园,到现在的小小的不情愿,算是一种进步。外婆三点去学校接他回来,状态很不错。可老师说,他在班级里不说话,不跟小朋友互动,饭吃的很少,觉也不肯睡,建议我们中午接回家,下午再送来。
自打他出生,我就明白身为家长,身教大于言传,我从一个年阅读量几乎为零的人到如今的年阅读量40本。从教育类到自我成长类书籍,慢慢地我懂得家长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懂得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夫妻之间的彼此尊重,良好沟通,和谐安定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我却忽视了同伴对于他的重要性。
本以为上了幼儿园,自然懂得和同伴之间的相处。但是经历过这一段时间,看着儿子的状态并没有有所好转,或者说并没有符合我的预期。回到家很开心,一旦问到幼儿园的事他就会回避。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于是我焦虑了。我害怕他被忽视,害怕他被老师怠慢,害怕他变成那个老师曾经带过的三年不说话的孩子。
接着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把孩子从心底里真正的地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我害怕他被怠慢,害怕被忽视,是不是说明了我希望他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而他恰恰没有朝着我预期的方向走,才让我感到了焦虑。我和老杨都是内向性格,面对嘈杂的社交环境会有压力,而儿子正是遗传了我们的性格特点。这是意料之中的。可是我没有真正地接受这一事实。是焦虑让我明白了我并没有很好的接受自己。与其说是对孩子的焦虑,不如说是无法接纳自己。
静待花开,说得容易,做起来实属不易。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孩子还没上学前我对他非常有信心,看过那么多教育类书籍,深感自己的孩子在如此完美的教育理念下长大,势必比一般小朋友情商更高,更有主见。事与愿违。让我失望了。眼看着周围的孩子适应地非常快,而自己的孩子一个礼拜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不禁想,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的书,为什么还会这样?我试问自己,等孩子这一适应期过了,还会焦虑吗?换句话说可以接受他不是班上最活跃的孩子,也不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更不是最受欢迎的孩子吗?那个当初信誓旦旦主张静待花开的我,真的能做到吗?
接受孩子的个性,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尝试,鼓励他做自己,不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摸样,这些曾经误以为根深蒂固的理念在一夜之间瓦解。
回想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人家孩子已经能站而他才刚刚学会坐。当人家孩子已经会走路时他还在那爬。那时候我翻阅各种发育时间表,害怕他的发育迟缓,害怕是不是自己在哺育方面做得不到位,而今回想这些,不免觉得自己有点好笑。现在他跑得快,跳得远,一切正常的不能在正常。
突然想起平均的终结这本书,书里说到现如今的社会,人似乎已经成为了工业品,讲究平均主义。如果你不在这个范围内,你就是不合格的。
比如大家一直都在按照性格把人分类,比如说有的人友好,有的人苛刻;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慷慨,有的人吝啬……还有人用星座、血型、 “性格色彩学”来区分人。这些民间的关于性格的所谓共识都是标签化的,其实也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观点。
书里还谈到有一个研究,在一个夏令营里,对84个孩子做了为期六周的系统性观测,结果发现,每个小孩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同的。给人的性格算个平均值,给他戴上一个某某性格类型的帽子,是没有意义的。
道理明白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书读过多少本是一回事,真正让知识变成脑袋里的东西又是另外一回事,收起自满,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