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读书么?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立马的反映是,会啊,为什么要这么问呢?读书都读多少年了!
在他们的概念里,读书是和上学等同的。而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往往都是由老师带着、逼着读完整本书的内容,很多人完全没有想过用一套更加高效的方法去学习书本中的内容。产生的结果是,即使我们已经跟着老师读了许多年的书,我们仍然不会读书。
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讲究方法的,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往往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读书也一样, 就借用笑来老师提到的一个概念,“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我们读书前,需要学习读书再读书。
一.读书是为了理解
人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一个是通过向他人学习已有的经验。自己的实践去学习,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昂。而参考和借鉴别人探索过过后所总结的经验,可以增加我们对未知事情或事物的了解程度,降低了实践成本。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成本相对低廉的一种活动。就算是相对低廉,我们也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如果我们读书无法获取到知识,即使一目十行,可在脑中雁过无痕,没有多少沉淀,那么读书本身也就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如何确保我们是否获取了到了知识呢?有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我们是否理解了所读过的内容。通过读书学习知识,至少需要经过一个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大脑中留下一个原始的印象。然后,由学到用,在实践中检验对所学的理解,最后才能成为自己的智慧。因此,真正的阅读,不需要刻意的追求阅读速度,重在理解。
二.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需要消耗成本,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就变得很重要了。我们前面也说过,阅读重在理解。书要精读,精读书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比普通阅读高出好几倍。所以,对书籍的选择才变得尤为重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是一种必须培养的能力。
笑来老师给我列出了11个选书的基本标准(就不一一列出来了哈),说一下我选书的三个重要的标准----作者、参考文献、书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作者来筛选书籍是一个比较简单高效的方法。好的作者,对自己产出的作品必然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靠谱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也会相对靠谱。
如果你读到一本好书,去试着了解作者,读读他写的其它的书籍。有时间的话,也去读一读书中提到的参考文献,会有更大的收获。再有时间,去参考下书评,看看别人对这个作者和这本书的评价,业内有没有其它观点的书籍可供比较。这些都是获取好书的方法,长期坚持,慢慢地就会找到获取好书的途径,比如一些网站什么的。
三.如何读书
读书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整性阅读和检索性阅读。对于不同的书籍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对工具书通过检索性阅读可以更快的找到想要的知识点,而真正的阅读,是完整性阅读。拿到一本书籍,最好从书籍的背景开始了解,了解作者,看看书评,知道这本书籍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讲的是什么。
对书籍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后,再看看目录,知道书籍的大致的章节。有些书籍的章节是有连贯性的,你需要理解上一个章节的观点和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下一个章节的内容,比如一些学术性的书籍。而有些书籍,则是章节回目分得比较清楚,每一章自成一体,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先阅读,比如《红楼梦》。
这样对书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就像打战时对战场的地形和战争的局势有了一个相对全局的认识。而对书籍本身的一些概念,可以先知道,不必要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不断整理不同概念和方法论直接的关系,整个阅读的过程也就是理解和消化书籍内容的过程。相比拿到一本书,直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读完整本书,而最后对整书框架的理解程度,是大相径庭的。
四.学与用相结合
有句话,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知识也一样,任何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的。对于学到到的知识,我们学过了,放在那里,不去有意识地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退色,失去本身应该有的光泽,慢慢消失在记忆的尘埃里...
学习需要和实践相结合,在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渐把它们融汇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中,成为智慧。但是,有些知识,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暂时用不到,怎么办呢?写读书笔记、分享、教学都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总之,学到的知识就像包装精美的圣诞礼物一样,要想办法把它们挂到我们知识的圣诞树上,而不是任由它们成为失落的灵魂。最后那棵知识的圣诞树,也会因为有了这些闪闪发光的精灵,变得变得熠熠生辉。
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的书需要用起来,这是我对《如何消化一本书》的理解,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