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11期“冬”专题活动
我们老家在中原地区,冬天既不如东北那样严寒,又没有南方的温暖。不过四季分明,春天温暖,春暖花开;夏天炎热,挥汗如雨;秋天舒爽,硕果累累;冬天则大雪纷飞,寒冷刺骨。
黄河以北家里都会有供暖,虽然外面是冰天雪地,但是房间里面都是暖烘烘的,甚至热得都要穿短袖。南方就不用说了,占了地理优势,所以没有供暖的必要。而我们家就在黄河边上,既不属于北方供暖区域,也没有南方的温暖气候。到了冬天零下十度也是常有的事,怎么过冬?唯有硬抗。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我的手就生满了冻疮,脸上也未免于难,两个腮帮都冻烂了。冬天的早上还有早读,披星戴月地去上学,脚都被冻得生疼,甚至都麻了,写作业的时候手都不愿意伸出来。课间休息的时候都跑出来撒欢,跳绳,跳格子,只为活动一下冻僵的双手双脚,让身体回回暖。
天气好的时候还好,遇上下雪天就惨了。先是下雪的时候,没过膝盖的雪走起来非常困难,当时都是小路,一不小心很容易滚到旁边的沟里去。等太阳出来了,雪化了,路上满是泥泞,穿着棉靴走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湿透了。条件好一点的会穿一双靴子,再带一双棉鞋。而我当然不属于条件好的那类学生,因为上学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棉靴湿透了,里面打着补丁或者露着脚趾的袜也随着湿透了,但是自己也不敢脱下来,只能就那样穿着。脚在那样湿的靴子里泡着,一节课下来脚冰冰凉不说,动都动不了了。
我们那里特别冷,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也会想办法取暖。我记得一到冬天我们家人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被窝。上学的时候没办法,周末的时候都要睡到不得不起的时候再爬起来,吃过饭如果没啥事又跑到被窝里捂着去了。
还有一种取暖方式就是点煤球炉子,炉火一点,整个房间里面都温暖如春。而且炉子还有很多好处,可以在上面烧水、烤花生、烤红薯……这在当时那可都是美味的食物。不过炉子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很容易引起二氧化碳中毒,光这一样就让它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南方人都喜欢雪,在上海,天空飘一点雪花就会在朋友圈疯传,大家奔走相告。在我们那里,雪是冬天的标配,如果哪个冬天没有下雪,那是极其不正常的。在人们的印象中下雪肯定会联想到堆雪人、滑雪这类好玩的事情,因为纯白的雪象征着纯粹,童话般的存在。但是我从小都不喜欢下雪天,因为下雪不光是冷,行路难,后面化雪的时候,那种冷彻骨头的感觉真的不好受。而且那一路的泥泞,让人走路都只能挑着走,绕来绕去,路程又多了一大半。
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自己也比较内向,所以关于冬天的记忆并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