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终于迎来了读书营的第三场主题活动,这次我一看到招募海报就赶紧找连长报了名。而且很欣喜的是,猫叔为我们挑的共读书籍居然是我一周前刚速读完了一遍的《见识》。十天的共读活动刚好又给了我一个机会来更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
这次共读营的要求和之前精读营差不多,也是每天阅读完后输出一篇500-800字的心得,并且录音。稍有不同的是,最后一天的文章要求使用清单体。
由于上次的精读营是我第一次参加,经验还不够,因此制定的目标也比较低;而这次有了上回的经验,我于是定了一个稍高点的目标。幸运的是,所有的付出到终了时皆有了回报,在7月份的共读营里我获得了比上次更大的进步。
下面,我主要分享两点在此次共读营中自己在行动上的一些突破,以及获得的成长。
001 我的写作之道
《见识》这本书刚好有九个章节,所以在前九天里我们都是一天读一章、输出一篇文章,到了第十天再输出一篇清单体文章。一个章节里一般是五六篇文章,每篇文章里吴军老师基本都讲述的是一个概念或是一个观点。
根据这样的特点,也结合上次在精读营的经验,我知道如果要在一篇800字的文章里把所有观点都涵盖进来,同时还要做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丰富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也并不是每一个观点都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因此一开始我就决定每次的文章只选取一个让自己体会最深的观点进行展开,并添加适当的素材来辅助论证。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吴军老师在书中也写到了选择多的一个弊端,不给自己太多的选择反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确定文章的主旨。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写的时候会更加有话说,更容易让读者跟随着我们一起心动。
不过在第一天的打卡过后,我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看了几篇比较受欢迎的文章,我发现大家最容易被那些作者亲身经历的成长故事所打动。其实我当然也是如此的,只是有些文章里的故事虽然精彩,可读的时候却总觉得少了些美感,甚至有些文章都说不上流畅。
看到这样的趋势后,我想了想,还是决定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写最打动自己的东西。正如吴军老师所言,这个社会需要“作诗的性格”,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里,文字作为我们思想的载体需要有更多的人来重视。
于是第二天,我就写了一篇挺不接地气的文章,《做人,也作诗》。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大家,在这个结果导向的社会里,也不要忘记诗意地生活。
令我惊喜的是,这篇文章居然让我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今日最佳”!大家的肯定也让我再次坚定了写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这一决心。
002 我的点评之路
想要收获得更多,就得参与得更深。认识到这一点的我,这次决定要去申请加入职能组。一直都很想尝试点评,刚好在木兰的邀请下,我顺利的成为了点评组的一员。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于点评其实是心生畏惧的。首先,点评别人的文章对于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其次,连续十天、每天点评八篇左右的文章,要做到点评语高质量、不重复,更加是难上加难;最后,点评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特别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压力倍增。
在开始点评的头两三天,我真的是度日如年。当遇到写得不错的文章时,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当遇到一些不太符合自己标准的文章时,就有点抓狂了。
我知道有些老铁每天的工作和家庭重担就足已让他们忙得团团转了,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能做到按时打卡就已经非常不错,所以对于文章质量也不能要求太高。不过,这却给我出了难题——要让我去认真评价一篇别人仓促写完的文章,不仅很难,而且价值很低。这应该也是点评组将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吧。
原本我的计划是每天在点评上最多花一个多小时,但事实是2-3小时才够用。记得有天妹妹回来了让我陪她看电影,但我又要急着评选文章,我直接在电影院就开始评,一直到吃午饭,我爸盯了我好几眼才乖乖放下手机。在最后的几天里,更是恰巧撞上了家人组织的旅游,我常常走路、吃饭、睡觉、上厕所、逛景点都在拿着手机写评语。
不过,每当有老铁告诉我,我的建议给了他们一些写作上的启发时,还是会觉得这些时间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是怕做事情,而只是怕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价值罢了。
在共读营的最后一天,木兮组织了一次点评组的分享。我本来也是犹豫要不要参加的,因为还在和家人旅游当中。但我也很想把自己这十天点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收获分享出去,所以后来还是答应了。当天趁午饭前的时间,我把自己之前总结的5条经验扩充成了一篇将近1500字的逐字稿,然后下午进行了文字版的分享。(分享逐字稿:【共读营点评分享】Freya-点评组)
点评组,真的是“逼”出了我太多能量。
写在最后:
十天的共读营让我再次见证到了自己的潜力,收获满满。不过接下来,我会给自己放松一些日子,这些天的deadline实在让我太紧绷了。停下来走走,才不容易陷入“伪工作”的困境。
生命不能总如缓缓流水,也不能一直汹涌湍急。期待,下一次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