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做什么,大小都有个门槛,但没有一件事比做父母门槛更低。不管是痴是愚,只要有一定条件和机遇,大概率是能成的。可是人又不像植物,种子随风落地,生根发芽,此后,就交给阳光雨露。而人,怀胎十月之后才是重头戏来临,不光要养,还要教,漫长岁月里,孩子见长,父母却可能懵懂,即便这样,一旦做了父母,仿佛有什么加持,整个人也神圣起来,头上自带光环,自己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好像拿到了对儿女生杀予夺的权利,而儿女,天然站了下风,稍有不从,就是忤逆,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天下没“不是”的父母,倘或做了父母,人都神圣起来,那么世上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监狱,不是该关门大吉了么,我就不信,监狱里没有做父母的。有人说你不是偷换概念么?所谓“不是”,只针对父母对子女,那好吧,你做父母你有理,算你儿女倒霉。
有人说:生了你,养了你,这是对你最大的恩,且不论什么前提下的生和养,那好吧,我只保留我的意见。我是做儿女的,也是做母亲的,好歹给我说几句话的权利吧?
近日有半个猕猴桃的故事,猕猴桃很贵,9.9元一只,虽说中国是大国强国了,很多人并未达到吃猕猴桃的自由,有这么一家,孩子愛吃,大人也爱吃,奈何疫情之下,猕猴桃成奢侈品,孩子的需求就是天,买!于是孩子吃了果肉,大人啃了果皮,如果孩子问个为什么,大人会不会回答一个我爱啃果皮?这个故事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很多年代里,妈妈爱吃鱼头,是个令人赞美的故事。无论是做儿女还是做父母,我没吃过鱼上任何部位,所以鱼对我没吸引力。反而眼见耳闻很多为了你我如何如何的故事,这里的“你”身份无一例外是儿女,听到这话时,儿女或一脸愧疚或一脸不屑,即使面无表情,内心也可能是烦躁不安。前者是家长喜闻乐见的,见到后者,家长可能会痛心疾首,豪放一点的可能会哭天抢地,叼叼着我怎么生你这么一个孽种呢?即使是孽种,罪不在子吧,除了极个别的有反社会人格,不应该怪自己教养不当么?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社会都到二十一世纪了,二十四孝现在看起来怵木惊心,彩衣娱亲尚可,郭巨埋儿赤裸裸的犯罪!为了养年迈的父母,怕儿子与父母争食,就活埋自己骨肉,不止是恶,是残忍的恶。
那么面对想吃的猕猴桃怎么办?你可以买,孩子也可多吃,大人也要尝一尝,为了吃更多猕猴桃,一家人不妨努力嘛!或者,不买,正视眼前的穷,穷不是原罪,穷而不努力把自己弄得高尚才理亏,暂时不买,你可以和孩子说,一家人努力,会吃上的。这社会己经不是勤劳就能致富的,但猕猴桃又不是海参鲍鱼别墅洋房,跳一跳还是能开开心心一家人吃猕猴桃的。无论怎么都好,千万别陷入吃猕猴桃的自我感动里[/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