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我所参加的一个教育群里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讨论。话题起于一个妈妈向我们聊起她女儿身边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我女儿班级上周的语文考试,最高没有超过90分的,大队长吓得都不敢回家了,说考不到95以上要挨揍的。这周她来上学,和谁都不说话了。因为她妈妈说,成绩不好什么都没用,不准她交朋友,于是她和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断交了。”
“我表弟的女儿和我女儿一样大,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各种班。一年只能玩春节假期的7天。最近一个亲戚出院,我们都在周末去祝贺,只有他家娃和老婆没去。说娃的作业没写完,下午就有英语考试,所以不给吃饭,补完作业直接考试去。”
这个话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很多人都在吐槽着身边的可怕家长——有一巴掌把女儿的眼镜当街打飞的妈妈;还有把儿子推倒在雨中,还踹上几脚的爸爸。大家对于这种“管教”方式都直呼变态。
大部分孩子被训斥或挨揍的原因都是成绩没考好。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好多家长的焦虑已经明显超过了孩子。在他们心中“好成绩=成功的人生”是个不容置疑的、自带真理光环的等式。
接着群里的话题由抨击变态家长,变为讨论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压力。身在小城的妈妈说,身边人都不大给孩子报班。大城市的妈妈就开始郁闷,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面对这种学习竞争的高压。
此时又有人说:“你应该庆幸在大城市,教育资源多,捷径也很多。你的资源和优势,是很多人享受不到的。”此话一出,就轮到小城市的妈妈们焦虑了:“好可怕,这让我们小地方的娃娃怎么混, 我焦虑了~”
这时,群里一位智慧的妈妈为大家做了总结。她说:“全国大部分的家长都在焦虑,你绝对不孤单。”
2
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总是最操心的了。父母习惯性的把孩子的命运绑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才有了望子成龙、母凭子贵之说。
当孩子在哪方面表现的不好时(成绩居多),家长们的反应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家长内疚自责,觉得是自己没用,没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提供好的资源;另一类家长则恰恰相反,他们觉得别家孩子都可以学好,自己家的学不好,那就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孩子摊上第一种家长,少不了被父母的状态所影响,对学习成绩患得患失。当各种成绩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孩子的自由时间和日常乐趣自然变少,变得身心疲惫。
孩子遇到第二种家长,则会对其人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父母骂孩子“蠢猪”“没脑子”等,类似的话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还有些家长总对孩子动手,孩子会因此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他会变得敏感、自卑、愤怒,悲惨的童年还会增加未来得精神类疾病的几率。
羞辱性的语言和暴力的行为是很多家长信手拈来的“教育”。它未必会让孩子身体残疾,可它阻碍了孩子的自身发展,扰乱了孩子的精神成长,造成孩子的“心灵畸形”。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文章中提到过,有很多父母像患了“卓越强迫症”一样,不停的催促孩子追求优秀。“
不优秀,不配活。只有优秀,那会如何?如果没有一颗正常、健康的心,这样的优秀,有何意义?”
如开篇那个用孤独来惩罚自己的大队长,那个从幼儿园开始一年只能玩7天的小姑娘。也许在未来,她们的成绩会像开挂一样,让别人望尘莫及;她们的人生,兴许会如父母所愿,一帆风顺,令人艳羡。可她们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谁又知道?
她们是否会遗传父母的“卓越强迫症”,在其他人因一些小进步小成绩就能欢欣雀跃时,这些孩子却担忧着自己会不会退步或被人赶超。这些成功,说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父母?
以成人社会为标准来界定的成功,对孩子来说是否真的快乐,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一个成年人,即使达到了社会所认可的成功,但他是否能在生活中体会到幸福,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3
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严厉教育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在大部分家长焦虑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时,很少有人会考虑到,为了使孩子优秀,我们所用的方法是否恰当,会不会伤害孩子?这种伤害又会持续多久?
很多家长,自己就是高考的失败者,但通过努力用其他方式获得了成就,可他们仍然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绩。这是家长们的虚荣心在作祟,希望孩子用优异的成绩来给自己“长脸”。
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每个孩子就像形态各异的生物一样,都会有自己的天赋所在和一技之长,只是他们很难被等待、被发现、被呵护。孩子们的成长被划定为标准化的程式,只有达标与不达标一说,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我对台大教授周志文的一篇文章印象极为深刻,里面记录了他家大女儿的成长历程。这是一个稍显迟钝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也被同学排挤过。在五年级时,她终于寻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弹钢琴。
这条路上的坎坷与艰辛自然不必说,但在父母耐心的陪伴和守护下,这女孩终于考入了一所台湾相当不错的音乐学院,并在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习。
参加女儿的毕业演奏会时,教授对于“教育是怎么回事”有了新的思考。他说:“教育应该想办法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摧毁一个人,至少使他自得、使他快乐,而不是使他迷失、使他悲伤。”
前阵子因《奇葩大会》节目而火爆的00后自媒体作者木汁,只是在家做公众号就已月入10万。这令不少人感叹:这女孩真强啊!
她在节目中毫不避讳的说起上学时的差生经历,当年老师的那句“废物”是如何刺激着她的心灵,连她坚强的妈妈都因此而落泪。
如果木汁没有一个内心强大的妈妈,可以任她退学后“把所有的路都走死了”也不埋怨,那么她不过就是中国亿万差生的其中一个,对自己的未来人生也会充满着恐惧与惶惑。
4
焦虑与逼迫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帮助,只有爱与自由才能帮助我们解放自己,拯救孩子。孩子不被父母的焦虑所胁迫,才能自由的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虽然社会的集体思维和某些商业的运作方式会牵引着我们去担忧孩子的未来,但请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如此,孩子亦是。
一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放下焦虑,还孩子一个也许平淡,也许辉煌,也许坎坷,也许顺遂,但总归是幸福大于痛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