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是一本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学习方法的干货类书籍,说实话,阅读体验真的不咋样,满篇专业难懂的案例(连带很多长长的人名),翻来覆去阐述的论点,晦涩干枯的语言(大概是翻译书的缘故),连结构都是模糊不清的,不过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让书中的“间隔检索”这一概念从写书的过程中体现了出来。
从小就在学习的我们,学了30几年,甚至学了一辈子,依然学得痛苦而效率低下,而有些人貌似天生就拥有非凡的学习力,学什么都能取得某方面的成就,这一定是方法的差距。所以对学习方法类书籍我还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如果不是跟着沙牛老师和小伙伴们一起共读,我想我可能没有意志力把它从头到尾读完。终于花了一周时间把它啃完,每天完成作业,收获还是非常大的。
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
一.检索练习、间隔学习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习都是以“集中学习”“反复阅读”为主要方式的,比如一段时间集中攻克学业的某部分,翻来覆去看重点内容、不断背诵,老师和家长教我们的都是要“专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等等,而事实上,反复阅读只会浪费时间,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并且让我们产生“已经掌握了内容”的错觉。而集中学习只会增强短期记忆,类似考前突击,应付考试也许可以,但难以让自己长期真正掌握知识及灵活运用。
检索的最好方式就是测验。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测验一次,以让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深刻。所以我们要正视并珍惜考试,同时经常自我测验。边读书边问自己一些问题,读完合上书本进行回想,过一段时间再做一些练习,学完一个段落就要反思并复盘等等。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经常设置一些小测验,课堂上多提问,让学生学会做小结等等。
在完成一节课或一次阅读后,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
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些是相关的例子?如何把这些内容和我的已知联系起来?在练习过新知识或新技能后,哪些是我做的好的?哪些还可以更好?要想进一步精通,我需要做些什么?下次我用什么方法获得更好结果?
而间隔学习,意味着长期学习,在记忆即将消失的时刻再次检索,会让记忆更加牢固。间隔学习可以多样化,增强趣味性,也可以多任务并行,学习成果会更明显。
这在我目前的学习中有所体现。每个月我都有好几个训练营在同时参加,虽然很忙,但是在不同训练营之间更换频道,脑袋得到了休息,同时,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训练营,突然在某一点上就会共通。而过一两个月我会再次去复训,曾经的知识点再次巩固,间隔检索得以体现。
二、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们总说要快乐学习、轻松学习,素不知那只是自欺欺人。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就像本书开头说到的: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就消失了。而天性懒惰的我们一遇到需要花费大力气的困难,便转而求向看起来更有成效的方法,比如”集中练习“。
而真正让我们学习更深刻的,恰恰是那些困难。书中有一个”合意困难“的概念,即学习过程中能带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比如在训练中设置障碍,比如在考试中增设难题,比如在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正是他们,让我们不断突破不断提高,让你在不期而遇的场合发挥学习的用武之地。
重要的学问必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真正有学问的人那么少。学习,要给自己设置难题。
三、成长心态助你大脑升级
很多人认为天赋是固有的。大脑的突触在一两岁达到顶峰,在青春期后开始减少,大脑发育成熟,是否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法开发那些未被使用的部分了?
然而,虽然大脑结构由基因决定,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却可以有经验来塑造。这就是学习的意义,逐步影响大脑的变化。耳内受伤的人可以通过练习掌握平衡,失明的人可以用舌头解读信息,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突破天赋的限制,让大脑发挥更多威力。
成长心态、自律、勇气,让我们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和毅力,从而获得更多学问和更大成功。而智商,在其中起的作用要小很多很多。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我们本可以更好。我们如何更有成效地学习?不断开拓我们的认知,不被陈规陋习所桎梏,不给自己的能力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