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浑身是血在街头找人借手机。
所有人见状立刻避开。
他走到警察局门口,警察关心提问。
镜头转向另一边,天台上的警方在楼顶发现尸体。
此时男孩说自己杀了人,并掏出凶器。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Netflix新剧—《少年法庭》
将视线转向大众一直比较关注的少年法相关问题,十集的剧大部分都有改编色彩,第一个案子年满十三的少年将一名八岁男童杀害后肢解弃尸。
听起来就毛骨悚然,但是不是觉得有些熟悉?
还记得2019年8月10日大连13岁男童谋杀10岁女童的新闻吗?
毫无悔过之意,甚至杀人后在班级群里和同学“分享”。
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少年犯罪如何解决?什么原因导致少年们犯下累累罪行?
01
为什么选择成为少年法庭法官?
“厌恶,因为对他们厌恶至极。”
这是沈恩熙在采访中的一句回应,这句话也贯穿了整部剧。
沈恩熙对于少年犯是何种程度的厌恶呢?
刚调职的沈恩熙在和同事与刚刚接受完教育的少年们一同吃饭,当时同行一个刚结束教育的女生被怀疑偷东西,沈恩熙在大厅毫不留情的戳穿女生。
因为她相信少年犯“永远无法改过自新。”
这么一位严厉的女法官沈恩熙被冠上一个‘十恩熙’的称号(沈恩锡对于少年犯,她常给予少年犯“十号处分”,而十号处分是韩国对于未满14岁少年处以的最重惩罚。)
回到正案:
延和小学的凶杀案移送到沈恩熙所在法庭,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案件,对于这个社会高度关注的棘手案件将由新上任的右席法官沈恩熙审判。
一个八岁男童(尹知煦)在公园找到一个男孩(白成友)想要借手机给自己妈妈打电话,但男孩以手机没电带男童回家将其残忍杀害并肢解抛尸。
但纵使如此也只能将其关在少年院两年,就因为他尚未年满14。
回想当时大连杀人案的男童也是因为未满十四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达到刑事责任能力,最终被判收容教养三年的处分。
沈恩熙开始着手审阅资料后展开第一次审判。
审判过程中,白成友不知悔改并且狂妄说出了自己杀害尹知煦的过程。这一系列的诉说让人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清楚知道自己未满14,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他企图利用少年法来钻法律的空子。
就如大连男童杀害女孩后毫无悔意,甚至能在班级群里公开讨论,一个尚未成年的男孩为何如此可怕?
回到剧情,初次庭审结束后,白成友的母亲才匆匆赶来来询问结果。
儿子涉嫌杀人,母亲却能够因为工作而没能前来听审?这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可思议。
孰轻孰重这位母亲分不清吗?
02
但这件凶杀案真的是看起来这样吗?
仔细研读案件资料的沈恩熙发现了问题:思觉失调症!
这种病的患者思维、情感、感觉会与现实脱离,也就是会出现妄想、幻想等症状
于是沈恩熙在第二次庭审过程中就思觉失调症对白成友进行了提问,原因是思觉失调症患者根本没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何况完成虐杀后将现场处理干净并抛尸。
沈恩熙当庭指出该案件还有第三个当事人。
作为一名法官不顾上级和同事的反对“逾越本分”前去调查真相。
在监控以及社交记录等等追踪下锁定了一位高中女生——韩睿恩
沈恩熙只身前往追到韩睿恩。
了解到韩睿恩的父母均在国外做生意,目前由一位辅佐人进行监管。
其实这些少年犯的种种行为和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缺少家庭管教,韩睿恩被男童的给“妈妈”打电话而刺痛。
而白成友的母亲也是常常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
来到法庭上:韩睿恩由辅佐人带律师团为其进行辩护,辅佐人以韩睿恩患有妄想症及神经衰弱各种精神问题企图开罪。
沈恩熙则提议离间计。
最终真相大白。
原来白成友和韩睿恩相识于网上,两人玩笑要杀人,事发当日韩睿恩诱骗尹知煦到白成友家中并将其杀害分尸处理,韩睿恩想要利用白成友未满13岁的身份减少处罚。
最终判决结果:
韩睿恩依据少年法最重刑—20年有期徒刑。
白成友:十号处分(送至少年院两年)。
03
但回过头来有人关心受害者吗?就因为这毫无缘由的邪恶毁了一个家庭。
剧中有个细节是每次庭审时沈恩熙都会将受害者的照片贴在面前。
这也许是沈恩熙坚定的信念来源,她告诉自己要帮助受害人及家属得到最公平的判决。
案件结束后白成友的母亲回到家中看着地板缝中的血迹突然崩溃,无论如何擦拭不掉的血迹就像自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缺席也是无法弥补的。
剧中开头民众抗议想要废除少年法,希望将少年犯罪等同成人犯罪,但这真的可行吗?
出于人道主义,少年法设计一直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这样的一刀切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行善无大小,作恶无老幼”。
对于少年犯问题如何解决剧中也给了部分方案,也许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更好的阻止少年犯罪。
父母对于孩子严加管教、教育疏导;学校对于孩子的正面教育引导;法律完善,监督机构能够提供监管质量,更加密切关注疏导少年犯的后续状况,这些也许能在一定层面上解决部分问题。
最后,剧中后面几集还涉及到家暴、性交易等多个现实话题,感兴趣的可以准备追剧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