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始于禹(文命)结束于桀(履癸》。
文中详细记叙大禹治水的具体情况:
疏通九州
冀州: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山西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兖州:山东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及河南内黄、廷津以东地区
青州:山东北部、辽宁南部等地区
徐州: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和山东南部
扬州: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全境,以及江苏、安徽南部、湖北东部、广东北部
荆州:湖北南漳县西
豫州:河南全境、山东西部和湖北北部地区
梁州:四川全境,湖北西部,陕西、甘肃两省南部
雍州:陕西、甘肃两省大部分和青海东部地区
疏通九山
第一条从汧山(陕西陇县西南)和岐山(陕西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陕西富平县境内的荆山),越过黄河;
第二条从壶口山(山西吉县西)、雷首山(山西永济市)一直开到太岳山(霍太山);
第三条从砥柱山、析城山(山西阳城县西南)一直开到王屋山(山西垣曲县东);
第四条从太行山(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主峰在山西晋城市境)、常山(恒山(河北曲阳县西北))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大海;
第五条从西倾山、朱圉山(甘肃甘谷县西南),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西岳华山);
第六条从熊耳山、外方山(嵩山(河南登封市北))、桐柏山(河南桐柏县北)一直开到负尾山(湖北安陆市境);
第七条从嶓冢山(陕西汉中市)一直开到荆山(陕西富平县境内的荆山);
第八条从内方山(钟祥市西南)一直开到大别山(湖北武汉汉阳东北);
第九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江西庐山)。
疏通九河
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陕西勉县西北)、长江、沇水(济水上游)、淮水、渭水、洛水。
“大禹治水”在我的意识里只是一个故事,如果不是自己总结出来,就感受不到禹的伟大!尽管太史公在写作这一篇历史时更多的借鉴了《尚书》,但他在《尚书》的基础上用通熟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那段历史。
太史公这样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禹是不想重蹈父亲的老路,于是他亲自测量九个州的地貌特征,留下不同标志,对各地区划分不同的等级,并按此交纳赋税。他还每天拎着准绳和规矩,节衣缩食测量土地,了解水文地理环境,掌握了一系列的地方经济,为华夏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并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工作还没完成,怕辜负使命。一个“敢”字让人很感动得稀里哗啦,哪有不想回家的人。或许,我该说禹是一个事业型男,所以没法管得了妻儿。哈哈,毕竟我是普通人,视眼就那么大。
果然没有人能随便成功,不逼一下自己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我是这样来解读读到的文字,他的成功连逃避的选择都没有,历史的车轮硬把他推向了那条极其难走的路。娶妻生子,人生幸事,使命面前,哪里还有闲空来享受呢。
禹死后,他或许还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启是那么的优秀,所以把地位传递给自己熟悉的大臣益,而启也平定叛乱的有扈氏,使得天下咸朝。
有人说,骑自行车下坡路“不睬”,也有人说盛极必衰。从子康(启的儿子)那一代开始,夏朝就在走下坡路了。寂寞了许多年的夏朝被一个叫孔甲立的掌权人唤醒:“天降二龙”,想要养龙的他,还因此封了一个叫刘累的为御龙氏。然后我们就记得桀的暴政使国家被灭亡!
夏朝470年的历史,14代人,共传17位帝王。然而在启之后就走向衰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说法,其实也未必正确。因为后人,在条件优越的时候,根本无法像先主那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保有一份赤诚之心利国利民。再加之,有的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家,拥有掌握权力的机会,但却不一定就适合成为帝王。
管理者的选择大概要向尧选舜般,一而再再而三考察吧。
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