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很热闹,头条明显不够抢了。
我本不关注娱乐明星,近几年也很少看他们的作品。但架不住人家名气大,你不关注,事情还是会传到你耳朵里来,准确的说,是推送到你眼前,除非你不上网,也不跟别人交流,断了跟外界的联系。
之前在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时,看到一句话:知名度来自误解。没有足够的误解,就没有足够的知名度。
最适合这句话的就是影视明星了。观众对他们的认识基本都是误解。我们或许会从电影、电视剧、演唱会、综艺节目、真人秀中了解他们,但你怎么能确定这不是表演呢?形象对于他们如此重要,当然会把负面的部分隐藏起来。
最近常说的“人设”就是故意设置的误解,是明星营销的手段。是经纪公司根据明星的外形特征、行为习惯、常出演的角色等,设置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就是公众面前的TA自己。
明星除了在电视剧里演某个角色以外,还要在公众面前演自己。给自己贴标签,让自己有特点,易识别,最好行为与形象之间能形成强烈的反差,即粉丝们经常说的“反差萌”。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识别,记住TA,并迷恋上TA。否则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想要迅速争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
有时候明星的人设也是粉丝给的,他们通过对偶像的片面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TA的疯狂幻想,不自觉地把幻想中的标签加到偶像身上。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但我们谁也阻止不了这种偏误的发生。理论上,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能完美,但我们总想把所有正面的标签贴在自己喜爱的明星身上。
善良与虚伪、有礼与自大、有才能与无视法律,甚至爱老婆与出轨,这些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不奇怪。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是这样,只不过在镁光灯下,这一切都被无限放大了。
最近经常看到:某某明星人设崩了。其实,明星只不过不小心把他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已。在倡导追求自我,展现自我的时代,我们对真实状态下的明星,却唯恐避之不及。媒体的报道也风向大转,某某明星出现在机场,前来接机的粉丝寥寥等的新闻不断,上上下下泄愤如痛打落水狗一般。应该是有抽筋扒皮的快感,要不大众怎么会如此乐此不疲?
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欺骗的问题。当对追星的狂热,几乎成为一种宗教时,理性基本是不存在的。经纪公司给明星设计的美好形象破灭之后,原本喜爱TA,为TA付出了时间、金钱和精力的粉丝自然怒不可遏。
知名度带来足够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太多“误解”,对靠形象吃饭的明星来说更是如此,而当“误解”消除,人们不能或不愿面对事实,毕竟这事实让自己曾经狂热的喜爱与付出都成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