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打开手机,看到日历上跳出了“重阳”二字时,着实吓了一跳。这段日子的各种小忙,加上雨天习惯性的头疼,感觉都快不知人间岁月几何了!
家乡的重阳节一直有进补的习俗。趁着今天没课,早上送悠悠去学校后,便奔赴菜市场了。五一市场的羊肉摊早已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这秋风暴雨也阻挡不了人们进补的热情。
也许就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言,进补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是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似乎也只能从仪式里挽留那些渐行渐远的节日味道。
为了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我特地拐弯去了另外一家羊肉店,买了几根羊排骨回家来,晚餐逼着整天就喜欢吃海鲜的女儿喝了不少羊肉汤。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面对极度挑食的女儿,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低下,要吃上一顿带有肉末的香菜饭,似乎都要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一直等到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母亲在门口祭拜完时,我们才可以托各路牛鬼蛇神的福打打牙祭。
比起香菜饭来,更吸引我的是那香软松脆可口无比的锅巴。在那个没有煤气灶的时代,家家户户做饭用的是一口大鼎,一个烧柴火的灶台。每次等菜饭做熟了,母亲都会用另外一口小锅来盛饭,并趁热用锅铲把锅巴刮下来。随手把热烫的锅巴揉成拳头般大小,逐个发给站在灶台边等待锅巴的我们,然后看着我们手里捧着、嘴上啃着、脸上笑着、心满意足地离开。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在我眼里却一直是中国母性的标本,温柔善良、勤劳节俭、善于持家。每年的重阳节,她都会杀上一只自家养的老母鸡,给我们补补身子。当母亲从厨房端出那细火慢熬的鸡汤时,那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多吸几口气;热腾腾的鸡汤香随着空气的流动,渐渐地散发到客厅的每一个角落。金黄的鸡汤,让人垂涎欲滴,而对于鸡过敏的我只有看的份。
其实家人总是习惯把最多最好的爱留给我,重阳节母亲给全家人炖了一只老母鸡,给我炖了一只鸽子。鸽子是大姐送过来的,姐夫喜欢养些信鸽。重阳节时,他经常会挑几只比赛落伍或者上了年纪不适合飞太远的鸽子送给身边至亲的人当补品。信鸽无论是肉质还是营养价值都要比市场上出售的鸽子要好许多。
小时候在我眼里,厨房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母亲经常把一堆堆普通食材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有时看到母亲在灶台边忙碌,我忍不住去凑热闹看看。我喜欢看着柴火烧得旺旺的,喜欢那种红彤彤的热烈,可是母亲却不喜我们靠近灶台。在她眼里,做饭烧菜是她的指责,而我们的任务只是负责把书念好。她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理念和不辞辛苦的忙碌,让所有的子女在成家之前都一直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幸福生活。
婚后的前几年,我也是很少进厨房的。直到前几年的一个暑假,老公和两位朋友去包了一个小工程,给开发商的房子安装电路。母亲大人一听到女婿去当电工,马上冒出了一句:“那你不是得学着煮饭烧菜?”我无奈地点了点头。
开始那几天真的干不来,经常就煮一锅饭,餐桌上的菜色都是直接到门口大排档拎现成的。几天后吃腻了,只能逼迫自己慢慢学。终于发现炒菜是一件技术活,开始那几天,一会儿是油烟太呛受不了;一会儿盐多了;一会儿油少了;一会儿炒不熟;一会儿又把菜从青春期炒到更年期......
那个暑假过后,老公成了电工;我成了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