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声明离婚过去一阵子了。到现在仍然有些边边角角的新闻爆出来,但当事人都已经不再正面回应,离婚已经完全成了他们的私事。
这样才是好的,舆论或许已经告诉了王宝强:人们都只是从这段婚姻中,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他们注定只能离他的真实婚姻很远。我想,宝强应该某个时候,会感觉很孤独吧。
记忆中上一次,有这么大评论量的就是文章出轨的事了。和出轨相关的名人新闻都特别热门,这很容易理解。出轨有狗血的剧情,生动的细节,刺激人们的嗅觉、窥私欲,提供快感。出轨是每个肉食男女都可能遇到的烦恼和诱惑,夹杂道德的争议,谁都能横插一嘴。
可王宝强离婚远比文章出轨更吸人眼球,因为是王宝强和马蓉,这两个有着非常鲜明标签的人物的离婚,他们的身份都已成功地标签化,他们早已经不再是他们自己。
先看王宝强身上的标签。出身农村,吃过很多苦,从最初的群众演员一步步走到一线明星,塑造的角色也大多都是憨厚朴实的人格。所以王宝强最容易和“老实人“、”农村人“联系在一起。而这类人在大家心目中,就是学问不多,精神追求少,重视物质享受,比较传统,而且不会浪漫。
再看马蓉的标签。很突出的一个是“高校校花“,另一个是“城里的女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跟王宝强了。这样的女人我们身边都有。大家会一致认为,马蓉爱钱,因为钱和宝强在一起,漂亮但无真材实料。既然是城里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那自然精神和趣味的追求也就高了。
标签贴好了,王宝强离婚这事,就可以转化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朴实青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娶得了一个漂亮的校花,但他却不知道这个校花是看重了他的钱。等到某一天,校花在围城里待久了,婚姻过了保鲜期,她开始觉得沉闷,无奈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精神无法沟通,于是就出轨了。传统青年知道这一切后深感屈辱,愤而向外界公布“校花“的罪行……
故事看完,就可以进行一系列命题了。比如“结婚就要找一个精神上门当户对的人”、“你永远感动不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老实人为什么总是受欺负“、”要嫁给爱情“等等。
是不是很熟悉?天天都在喝的公众号爱情鸡汤有木有?原来大明星也逃不了这个魔咒,真有所启示啊。
看起来一切都跟明镜似的,离婚的剧情被我们聊熟于心,下结论也自然是实事求是。可这就是蕴藏思维陷阱的地方。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按照我们思维框架里预设的人物模型,去看到我们想看的故事,去听我们想听到的结论了。
在传播学里,有一个框架理论常被用来证明不存在完全客观的新闻,新闻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重构。因为记者和我们思维都有一个框架,进入我们视野的现实,一定是经过框架取舍后的现实。那框架是什么呢?用学术的语言讲:“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在王宝强离婚这件事情上,我们也难逃此法则。我们如此轻易地识别出了王宝强和马蓉的身份标签,这源于我们在以往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中已累积形成了这种框架,而这框架又继续帮助我们理解着他们的离婚,加深着我们的刻板印象。
所以,我们关注王宝强离婚时,是不是只是关注我们想象的那件离婚故事呢?我们的想象弥补了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但我们能够接触到一手确保真实的资料有且仅有当事人在微博上就离婚这件事情发出的只言片语,而那些未尽证实的“朋友爆料”、还有之前王宝强和马蓉在电视、微博上的言语行为碎片,均被我们的框架圆滑地串联起来。“事情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对自己洞察一切心满意足,早已经忘了它们有可能不是事实,而是虚构的。也早已忘了就算它们是事实,但生活远不止那些有着表演性质的事实。更早已忘了,婚姻的全部真相绝不是完全的甜蜜与完全的坦诚,相反,它常常掺杂着转折、矛盾、混沌、隐秘的自我和不知道怎么就出来的小情绪,它从来不接受逻辑自洽。
有些质疑,我们无法回避了。
难道他们的结合不可能是因为爱吗?马蓉从来没有爱过宝强?
难道马蓉的出轨,不可能是单纯因为王宝强比宋喆丑吗?
难道王宝强精神层次真的达不到和马蓉在一个线上的高度吗?
难道下一次不可能是朴实青年出轨,漂亮校花愤而离婚吗?
难道没有爱情的婚姻,真的不可能幸福吗?
……
它们全都可能,而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因为相对于安全、完美的标签化逻辑,它们太扎眼了,甚至有点扭曲、颠覆、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可生活不会因为我们想简单就变的简单。一桩离婚,一定是过去全部婚姻生活的总和。标签化以后,还留下多少真?想从中得到一些爱情和婚姻的启示,自我安慰真的好吗?更何况,有那个永久跨在王宝强和我们之间的隔阂啊——人家是名人,可标签化不正是恰恰把这个抹得一干二净吗?
就我全部所知的,只能去用尽力气感知王宝强的悲伤和失望。至于经验和启示,鬼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