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消除迷茫的灯塔,它承载了人性的贪婪与善良,让人们看到人是如何在清醒与麻痹之间切换,智者与愚者的思考差异在哪儿?人们在拼命地追求什么?
悉达多与黑塞
在认识这位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同时,悉达多在他的作品中也恣意而生,一位俊美的婆罗门之子,深得所有人的喜欢,与贫穷的大众不同,他本可以衣食无忧,但在黑塞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悉达多便是这样,他拒绝了可以看得到未来的人生,想寻找真正的我,于是与好朋友乔文达一起,踏上了寻找阿特曼之旅。
悉达多与世尊佛陀
成为一名沙门以后,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样的目标在浪迹途中,被每日思考,在风餐陋俗的树林里每日顿悟。
打坐禅修的过程让悉达多看来是一场迷惑自我的把戏,更多的沙门在此过程只寻得安慰、麻醉,但心中的道在哪里,直到见到乔达摩后,他逐渐开始真正的顿悟与觉醒。
世尊佛陀乔达摩是众生眼里的神,他的法义深入人心,带给当时的人们一种抚慰。他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释世界,而是济拔苦难。通过实现超我_从超我的角度理解世界_形成法义_吸引信徒。
伟大的人是怎样的?带着疑问与乔文达公同见到了乔达摩,他看到了沙门在乔达摩讲义现场的忠诚,但他明白:乔达摩的厉害之处在他理解世界的过程,沙门在达摩悟出的讲义里接受现成的结论,悉达多不已为然,他拒绝成为达摩的门徒,他认为真正的自我是通过渡劫与体验中自己悟道,而非拿来即用。
告别乔达摩乔文达,悉达多真正入世。此时的他纯粹简单。
悉达多与世界
寻找真我,寻找逻辑自洽,重新理解世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悉达多并未回家去做高贵的婆罗门。穿着沙门的破衣服,带着斋戒~等待~思考的自我优势正式去体验世界。
他为所欲为,与自己喜欢的人去体验爱,跟商人学习经商技巧,再后来它成为总有仆人、宅邸以及花园的富商,但他成功的同时也沾染了人世间的各类毒瘾。焦躁、涣散、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富人的灵魂病逐渐侵袭他。
此时他灵魂的苦修之轮、思想之轮、分辨之轮长久旋转着,依旧旋转着,但它已渐缓,松动乃至接近静止。
他突然清醒,看不清自己的模样,穿着贵人的服装,再次选择出走。
悉达多与摆渡人
曾经从沙门步入尘世的最后一夜,在一条河边,得到好心摆渡人的帮助,这次在他对生命即将绝望的这一刻,又见到他。
摆渡人每天会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安静的听他们的说自己的故事,碰到悉达多也是如此。
最终他与摆渡人为伴,在摆渡的生活中再次寻找真我,学会和过去和解,爱这个世界。
也许并没有读懂他最重悟道了什么,但悉达多的思想纯粹到令人敬佩,他的一生由自己,在不同阶段一直保持思考,并且体验,实时回头反省,实时诚实的面对自己,人生短暂,做什么~信什么~要什么~ 纯粹一些,也许会提升一些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