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月前,我还能自豪地说:这一年里,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里我的生活极其规律,目标也相当明确,按照计划一步步行事,能切实感觉到身体和心理状态逐渐变好。
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七月、八月,我的作息还是没能调整回五月以前的样子。要做的事:读书、写作、翻译、旅游……计划的事,一件件堆积成山,在案头,也在心头。
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之前轻轻松松坚持一百多天的事情,现在却变成如此艰难?我应该怎样重新战胜拖延,将案头与心头的负担一并卸下,回到梦寐以求的健康生活?
于是我回顾那段时间里,自己的“成功经验”。战胜拖延三个最大的秘诀在于:详细的计划、允许不完美的开始、即刻开始。
一、详细的计划
001 严守睡觉和起床时间
早起倒逼早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无论多晚睡,一定按时起床。如果早起,当天晚上就会很早就产生困意。这时候,也不要倒头就睡,坚持一下撑到理想的入睡时间。这样的状态下,睡眠质量通常会很好。
002 每天计划三件事
睡前写下第二天要做的三件事,并计划好完成的指标。起床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执行,不耍小聪明,以慢为快,稳中求胜。
如果三件事结束后,再在时间允许范围内,计划两三件其他任务。时刻提醒自己,当前任务的重要性和时间节点,才能心无旁骛,按时完成。而一旦松懈,哪怕一次,再要恢复也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
003 拆分任务
计划每周翻译一篇两千字的翻译文章后,我将计划拆分成五天完成:
第一天,读完原文,标记重难点词汇、句子,尝试为这些词句做初步翻译。
第二天,开始第一部分。因为在之前,经常为了拖延,连续几天读了几个章节的原文,但是就是不肯动词进行下一步。所以,开始非常重要,即使花一个小时只完成开头一小段。
第三天,完成50%以上。一旦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天,完成剩下内容,对于完成了一大半工作的任务而言,我们是舍不得扔掉和拖延的,会想尽办法完成它,即使免不了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第五天,即使是草草完事,还有最后一步去检查修改。
二、允许不完美的开始
完美不过是人们无限拖延的借口。越是拖延不做,能够完美收官的概率越是低。从容完成,留下余裕做修改和调整,才是最好的策略。
无论是我喜欢的翻译还是写作,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在动笔之前会有一个完整的架构,当然可能是功力不够深,做不到“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成为传世之作。
作为一个还在门口徘徊的初学者,首先要学会的是用文字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至于是自说自话型还是什么,先不探究,“饭要一口一口吃”,技巧也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逐步磨练。
我坚持每周翻译,即使我知道译文在遣词造句上十分不完美,很多句子有很浓重的翻译腔。我安慰自己,即使去看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也能看出很多具有浓重翻译色彩的句子,我怕什么。
三、即刻开始
“值得做的事,就值得现在去做。”
与其计划明天开始健身,不如立刻穿上运动鞋走出门;计划写作,马上拿起笔或打开文档,写下此刻涌现在脑海中的那句话;打算读书,那就拿起书先读几页再说……
忘记谁说过,我们大多数人的烦恼都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